佛說無量壽經要義 太虛大師講述
2010-12-25 16:52:12


太虛大師講
學人梵燈、善長合記
──十五年五月初在漢口佛教會──
一  淨土法門在佛法中之位置
甲  一切淨土通義
土即國土,亦即世界依住之義。所謂淨者,即清淨無垢義。謂此國土,其受有樂無苦,其行有善無染,乃極莊嚴淨妙無上清淨之依處也。又淨為洗淨污穢之動詞。此云淨土,謂菩薩因中依眾生心修種種清淨之行,而使眾生世界清淨,以嚴淨此不淨國土令淨。具此二義,故名淨土。
1  嚴淨佛土
一切大乘佛法,都是嚴淨國土之行。以諸菩薩最初發大乘心,乘大悲願,不同小乘專為自了。而菩薩初發心,即為普度一切眾生。發此心已,然後修行。完全依眾生之心為心而修行,無自身想,即攝諸眾生以為自。維摩經云:若菩薩修淨佛國行,當何所依?依眾生心;所謂眾生心淨則國土淨。譬如現在國家人心不淨,遂成此多災多難之國土,皆由眾生煩惱惡業增長之所成故。而諸菩薩為轉惡業成淨行故,乃發大心,率眾同修淨行。一國如此,一國安全。世界如此,則全世界和平。是故菩薩修行,不為己利,即以利益一切眾生為心而修行也。此行即為淨佛國土之行,能淨一切眾生心故。一菩薩行如是,一一菩薩修行亦復如是。何以故?譬如一燈在室,其光遍照;一一燈在室,光光遍照。故諸大乘菩薩發心修行,皆為淨佛國土;而諸大乘佛法皆是淨土法門,此嚴淨佛土之義也。
2  清淨國土
清淨國土,及種種清淨世界,與種種清淨依處,皆名淨土。則此淨土之義甚為普遍,較前尤廣。今可分二言之:
一、豎顯三種淨土之義:一者、變化淨土。在天台教,即所謂凡聖同居與方便有餘淨土是也。此為佛菩薩應六道凡夫與二乘賢聖之機,所示現之清淨佛土也。故名曰變化淨土。為六道凡夫而現者。如佛應在天則天有淨土道場,乃至地獄、鬼、畜無不有佛示現其中,亦即有佛所安居之佛土在故。佛變化身應在人道,則變化土亦在人中。而變化佛非僅應於六道,即應二乘聖者及三賢、四加行菩薩之機者,亦為變化身土;唯轉增勝妙,謂之勝應身土耳。故此云變化土,攝凡聖同居淨土及方便有餘淨土也。二、受用土:此之受用,即受用果報之謂也。所謂造何種因,受何種報。在佛菩薩之果中,為實報莊嚴淨土。此亦分二:一者、自受用,二者、他受用。他受用者:即菩薩所緣無邊相好之身,無邊莊嚴之土,若華嚴經所明華藏世界是也。此乃佛隨菩薩所證、非佛自受。然亦唯有登地菩薩能可了知,地前及餘可知也。自受用者:謂佛果上自所受用,故此清淨佛土,唯佛與佛乃能證之。然則其體為何如耶?謂以無垢清淨菴摩羅識、四智相應為其體性。若欲自心親證了知,非至成佛時不能也。三、法性土:他處亦名常寂光土,此即諸法平等真如法性。此之法性,入初地時能證少分;至於佛位證乃圓滿。蓋諸法從本以來之清淨自性,非從佛淨而淨,是故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此之淨土,乃名法性淨土。凡愚如此,菩薩、佛亦如此,乃至一草一木一微塵,亦無不如此,無不自性清淨。然必佛智乃能圓證,故亦名佛淨土。上之諸義,統攝一切佛法,故以法性等三種淨土而言之,世出世法無不攝入淨土法門。入此法門,則一切法無不包含。修天人法,則得凡聖同居淨土。修二乘法,則得方便有餘淨土。果修大乘菩薩之行,則得實報莊嚴淨土及常寂光淨土。隨其修入之門不同,修法華行則成法華淨土,修密宗行則入密嚴淨土,修禪宗行入自性清淨土。概言之:即無論人天、小乘、大乘,所修者是何淨土行,則得何淨土果。而此淨土一門,故能統攝大小乘世出世法因果,罄無不盡。由上來所說二義以觀之:一為最勝佛法之大乘不共法;二為無所不攝之普遍一切法。
二、橫論十方淨土之義:如大乘經中所說義:西方極樂淨土,東方藥師琉璃淨土,上方眾香淨土,乃至十方世界種種淨土。即極樂亦為十方淨土之一,不過總集十方淨土之勝,而現為西方淨土耳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