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佛性答問 徐恒志居士著
2010-12-17 9:59:51


徐恒志居士著
問:佛教常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搞清楚佛性問題與學佛關係重大,所謂佛性究竟是什麼?
答:五十年代我曾和佛教青年探討過有關佛性問題;近年來,也曾圍繞這一問題,談過我的一些膚淺見解,現在綜合起來進行解答,作為參考,並就正於大德長者。
佛性也叫覺性、自性、本性,也叫真如、實相、圓覺、本來面目……等等,隨義立名,假名很多。按照佛教教義不但人類有佛性,一切眾生包括蠢動含靈,也都有佛性,所謂「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但因迷妄的深淺,而有明昧的不同。諸佛因悟此性而成道,眾生因迷此性而流轉。
問:佛性是否確實存在?怎樣證明它的存在?
答:徹證本覺體性,是學佛的主要目的。因此明白覺性的是否確實存在,確是學佛的重要關鍵。涅槃經說:「如來之性,金剛無壞,非煩惱身、無常之身,故名大樂。」要知人們的一切思想活動,正像波濤的起伏,既有波濤,必有洪水,覺性正像起波濤的洪水,所以也叫性海。人們一般認為思想是大腦皮層的活動,但一切神經細胞都是不斷在新陳代謝,而我們一生所經歷的千萬事件的影像——哪怕是幾十年前的小事情,每能遇緣顯現,終不消失,這些影像究竟是藏在哪裡?大家對這一具體而切要的問題,都是不加深究,含糊過去,甚至看成神秘玄妙,避而不談。實際上,所謂腦神經不過是意識的工具,假使我們能切實依佛法去實踐,使黏滯的妄念,逐步歇下以後,便能達到寂然無念的境地;正無念時,非同木石,當前這湛然常寂、圓明普照之心,正是覺性。真用功人,在這關鍵時刻,回光一照,頓時豁開正眼。圭峰宗密禪師說:「一切眾生無不具有覺性,靈明空寂,與佛無殊。」楞嚴經也說:「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圓覺經說:「諸幻盡滅,覺心不動。」所以是非常現實,人人可以驗證的。(但切勿執取言語文字,黏皮帶骨,死在句下,因一有所著,早已不是本來面目。所以洞山良价禪師說:「承言者喪,滯句者迷。」譬如金屑雖貴,入眼成翳。所以在宗門,常不肯直說,教人離心、意、識、自參自悟,以免塞其悟門。)我們不能因自己散亂心強,一時不能親證,便否定覺性的存在。像禪宗是佛法的骨髓,以明心見性為主,若無覺性,見個什麼?千百年來,難道都在彼此欺詐嗎?要知道,古來僧俗大德,所以能大雄無畏,無私奉獻,自利利人,奮鬥不息,莫非是親見此性,而感到佛法的正確、偉大。永嘉大師證道歌說:「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這是大師親證佛性的很好說明,又由於覺性隨境起惑,生滅相續,便轉而成為眼、耳、鼻、舌等八個識,其中第八識——阿賴耶識受前面七個識的熏習,含藏著無量種子,一遇機會,便能現行,所以過去影像的再現,正是這第八識的功能啊!還應知道,世間上雖無形相,而確實存在的東西很多,如電和風都不可見,而有很大力用。佛性也這樣。傅大士心王銘說:「水中鹽味,色裡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
問:很多人說:「佛性只有實踐佛法,方能親證。」這豈不是叫人去盲目信仰和盲目實踐嗎?
答:覺性在未曾證到以前,只能在文字言語上討分曉,但文字言語非即覺性,所以非親證不可。要親證就只有實踐,譬如只有自己飲水,才能「冷暖自知」。又如有人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很想前往參觀,但又恐傳聞失實,一定要親自見到勝景,方肯前去,有這種道理嗎?學佛的人,假使能客觀地細心鑽研佛教所說無常、無我、因果相續、緣起性空、諸法實相等理論是否正確,然後下手,那就不能說是盲目信仰和盲目實踐。
問:在現代佛教徒中,似乎未聞有親證真如佛性這樣的人物,即使有也是極少數,這樣佛法不是僅為少數人所有,不能起到廣泛利益群眾的作用嗎?
答:佛法有權、實、頓、漸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