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分」,第五段可算是「流通分」,而中間三段,就是這部論的「正宗分」了。
初說因緣分。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答曰:是因緣有八種。云何為八?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為令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講話:
在五分之中,現在先講第一種「因緣分」。欲明因緣,先假問答。問曰:有甚麼因緣來造這部論呢?答曰:說起因緣一共有八種:也可以束為二類:一是「總因緣」,二是「別因緣」。而第一種就是總因緣;總因緣就是馬鳴菩薩造這部論的本意。因為要令一切眾生,離了一切的痛苦,得到究竟的快樂;並不是同我們凡夫一樣求名求利,或是為恭敬供養;菩薩發心,決不是這樣的。甚麼原因呢?因為世間一切法,都是「有為生滅法」,「有漏雜染法」,是「苦」,是「不淨」,是「無常」,是「可破壞的東西」,菩薩澈底明了,所
以不求。
二者、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
講話:
上面是總因緣,以下是別因緣,分為七段:如來根本之義,是指眾生的真心,菩薩若不造論解釋,怎樣能夠令眾生生起正當的了解,而不會錯謬呢?
三者、為令善根成熟眾生,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講話:
眾生的善根有成熟了的,也有未成熟的;若是多生多劫已經修習過的,到現在已經成熟了,那末,令他對於摩訶衍—大乘—的道理,能夠擔當,堪能任持,永遠不會退失信心,這也是菩薩造論的一種原因。
四者、為令善根微少眾生,修習信心故。
講話:
善根既然成熟了的眾生,固然能夠堪任不退;然而善根微少的眾生,是不是隨他去呢?當然不可以。那末,又有甚麼辦法呢?就是要慢慢的修習,令他們對於自己可以成佛的真心,生起真實的信仰,這也是菩薩造論的意趣。
五者、為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故。
講話:
還有一種眾生,善根雖然是有一點,然而過去時,造的惡業太多,障礙重重,所以他的愚癡很重,我慢很大,邪見很深,好像羅網一樣,這又有甚麼辦法呢?所以菩薩造這部論,指示許多很便利的方法,或念佛,或誦經,或持咒,或禮懺,能夠使他的業障慢慢的消除,把他們的信心,好好的保護起來,遠離了愚癡和我慢,脫出了邪見的羅網,這也是菩薩造論的一個意思。
六者、為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講話:
凡夫通身都是煩惱,固然是散亂,就是阿羅漢和辟支佛,也不過破了「我執」,證到「我空」,破了「煩惱障」;還有「法執」未破,「法空」未證,「所知障」未除,是不是就這樣隨他們了事呢?當然不可以。那末,要怎樣辦法呢?只好指示他們去修習定慧。因為「定」是從修止而來,「慧」是從修觀而來;凡夫罔然是散亂,而二乘亦只有自利的定,沒有度生的慧;若要有定慧具足,必須修習止觀,才能對治凡夫和二乘兩種人的過咎,這也是論主造論的一個原因。
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講話:
眾生的根性,各各不同,有利根的,也有鈍根的;有膽大的,也有膽小的;有怕苦的,也有愿意吃苦的;為了這樣的原故,所以開示他們專念佛號的方便法門,一生到了阿彌陀佛的面前,必定不會退失信心;這也是造這部論的一種原因。
八者、為示利益,勸修行故。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
講話:
一部論既然造完了,不是就算了事,當然要勸人如說修行,所以要說出許多利益,這也是造這部論的一種原因。假如要問馬鳴菩薩為甚麼要造這部論呢?他有一個很簡單的答覆,就是有了上面這八種利益,所以造這部「大乘起信論」。
問曰:修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答曰:修多羅中,雖有此法,以眾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
講話:
這裡先來假設一個問答。問的意思就是說:如果照上面這八種因緣,那末,修多羅(契經)裏面,豈不是完全有嗎?為甚麼要再來重說呢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