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講話
大乘起信論
講話:
這題目,分做兩段來解釋:先講「論」,然後再講「大乘起信」。佛學,有三藏:一、經藏,二、律藏,三、論藏;現在是屬於論藏中所攝,故稱為「論」。
「經」雖通五人(佛、佛弟子、諸天、仙人、化人)共說,然大多數都是屬於佛說,而「律」完全是佛所制的,「論」則有大小乘之不同;「小乘論」多屬聲聞所造,「大乘論」則純係菩薩所造;此論既是馬鳴菩薩所造,那當然是屬於「大乘論」了。
平常說:「經」詮定學、「律」詮戒學、「論」詮慧學,這是約偏勝方面說的;其實是三位一體,豈有經中沒有戒慧,而律中沒有定慧,論中沒有戒定嗎?所以論中也是戒、定、慧、三法具足,這在本文下面是會看到的。
平常說:論是教誡學徒的,其實經和律又何嘗不是教誡學徒呢?不過論的目的是解釋經律上的意義,使學徒更容易明白,這就是論的功用。「論」是通名,「大乘起信」四字,是這部論的別名。
現在先講「大乘」,次講「起信」。「大」字,在本論所指的是我們的真心,這真心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無始終,無內外,既不是對小而言大,也不是先小而後大;本論中所說的體大,相大,用大,就是大字的意義,也就是真心。
「乘」是譬喻,有運轉和承載兩種意義。好像車乘一樣,有載人載物,由此至彼的功用,一切眾生都可以乘此真心的大白牛車,離苦海的此岸,而到極樂的彼岸——成佛,所謂:「凡有心者,皆當作佛」。
「起信」,就是令人生起信仰,因為真心雖然是人人本有,然而眾生迷而不知,疑而不信;馬鳴菩薩要令一切眾生信得自心本來是佛,只要能夠依教修行,是決定可以成佛的;所以綜百部大乘經,而造一部最簡明的通論,其目的就是希望眾生起信仰,所以叫做「大乘起信論」。
馬鳴菩薩造
講話:
在印度佛教史中,說「馬鳴」共有六七個,現在說的「馬鳴」,是在佛滅度後五百年間,並且佛在世的時候,已經預記過了的。據說「馬鳴」得名的因緣:一是這位菩薩生時,群馬悲鳴;二這是位菩薩善能彈琴,能令群馬悲鳴;三是這位菩薩善說法要,群馬聽法悲鳴不已;因這三種因緣,所以叫做「馬鳴」。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譯云覺,薩埵譯云有情,就是「上求大覺,下化有情」的人。這菩薩不但自己是已經覺悟的有情,並且能夠說法,化導一切有情同成正覺,所以叫做「菩薩」。
「造」,就是製造或創造的意思。這部大乘起信論,是馬鳴菩薩著作的,所以叫做「造」。
梁真諦三藏譯
講話:
在中國翻譯的起信論有兩種:一是真諦法師,一是實叉難陀法師,現在是屬於梁譯的。梵語是波羅末陀,華言真諦;他是西印度優禪尼國的人,他到中國來的時候,正是我們梁朝元帝承聖三年,在衡州建興寺譯成一卷。
梵語實叉難陀,華言喜學;他是于闐國人,在大周武則天的時候來到中國,在東都佛授記寺譯成兩卷。現在所講的是屬於梁譯。翻梵語轉漢文,文法雖然東西不同,而意義是一樣。故曰:「如翻錦繡,背面俱華,但左右不同耳」。
歸命盡十方: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
講話:
未說正文之前,先說一個皈依「三寶」的皈敬頌;現在先皈依「佛寶」。頭一句是總說;能皈的是身口意三業,所皈依的是盡十方世界的量,就是說:不是單單的皈敬一尊佛。
「歸命」:歸是歸向、或歸來,好像邊地歸向中央,亦如遊子歸來家國;今菩薩歸向佛陀,也是這樣。命是一身之總,命尚歸依,何況其他?身業禮拜,口業讚歎,意業誠敬,故總名之曰「歸命」。
「十方」:蓋東方過去又有東方,東方無有窮盡;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這可見他所皈敬的心量,太廣大了。
「最勝業遍知」:這是皈敬佛的「意業」,因為佛的意業,能鑑機說法,無所不知,所以佛十種通號中,第三號就叫做「正遍知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