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常修少欲覺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這一覺,主要說明多欲與少欲的利弊,常常修持少欲,身心就可以自在。
「多欲為苦」:欲,是貪欲、欲望。為,是的意思。苦,就是痛苦。我們所處的這個欲界,每一個眾生都有很重的貪欲心,所貪的對象有︰男女欲、眷屬欲、佔有欲、享受欲、自體欲……非常的多,因此說是多欲。由於我們的欲望太多了,無窮無盡的,得不到滿足,就會感覺得十分痛苦。
我們的欲望,可分為世間欲和出世間欲兩種,好像現在大家都來發心學佛、修菩薩行,這是一種欲;菩薩發願度盡一切眾生,希望將來成就佛道,也是一種欲,是出世間的,而且是希望能夠獲得究竟常樂的清淨欲。至於世間的欲望,就是希求世間的一切物欲、私欲,在苦中作樂。不論大人或小孩,所有的眾生,都有很多的欲望,都是希望得到快樂,縱然是短暫的快樂,也是迷戀不捨,可是,所謂樂極生悲,到頭來還是痛苦的,這是世間欲。
荀子說︰「欲而不得必爭,爭必亂。」荀子認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大家都有欲望,只是輕重不同的分別。由於各人都有自己的欲望,要是不能夠達到目的,必然會互相爭奪,你爭我奪的結果,往往引起大亂,世界為什麼會發生戰爭,就是欲望所產生的。從荀子這句話,可以知道欲的害處了。
〔四書〕中的《孟子》,一開始就講到被儒家尊為「亞聖」(次於孔夫子的聖人)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很高興地說︰「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老夫子啊!你不怕辛勞,從千里之外的地方到我這兒來,一定會給我們的國家帶來很大的利益,一定會滿足我們好多的希望。
但孟子的回答是︰「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你做國王的,不要懷著欲望心,一開口就講「利」字,只要有仁義就好了。所以孟子又說︰「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做君王的一開口就是希望對我的國家有什麼好處,怎麼樣可以滿足我們國家的利益;而當官的假如一開口就說對我的家庭有什麼好處;或者讀書人,甚至老百姓都說對我們本身有什麼好處,有什麼可以滿足我的欲望,那末,上自國君,下至老百姓,大家都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彼此相爭,這樣一來,國家就會亂了。可見儒家也是反對強調欲望的。
《法華經》也說︰「諸苦所因,貪欲為本。」世間的一切痛苦從何而來?追究它根本的因素,就是貪欲心。
《圓覺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所有的眾生,從很久很久以來,就有各式各樣的貪欲、恩愛,因這些染污的貪愛,才使我們受生死輪迴的痛苦。
馬鳴菩薩所造的《大莊嚴經論》中也提到︰「若其多欲者,諸根恆散亂,貪求無厭足,希望增苦惱。」假使一個人的欲望很多很多,他的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斷地向外攀緣,追求滿足欲望,心定不下來,受著外境的牽制,心靈和精神都是很散亂的。由於我們的貪心、欲望沒有滿足,也沒有停止的時候,要是希望落空、得不到滿足的話,就增加無量無邊的苦惱。
以上所引證的,說明了貪欲是很不好的,為人生帶來了很多痛苦,所以說「多欲為苦」。
佛經中常提到的欲望有五欲——財、色、名、食、睡,現在我把它一一介紹如下︰
1、財︰俗語說︰「人為財死。」世界上不管是誰,每天為著生活奔波,都希望錢多一點,而且往往為了錢財死掉,因此說是「人為財死」。
根據《世事知多少》記載,土耳其有一個運動健將,被譽為摔角大王的伊希梅洛,於西元一八九七年,坐船到美國,接受美國打盡天下無敵手的摔角鬥士伊凡‧拉維斯的挑戰,兩人鬥了沒有幾回合,伊希梅洛就輕易地把拉維斯擊敗了。接著第二場,他又把名家安奈斯‧羅拔打倒了,獲得了好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