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先生:
現在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學或者社會倫理學可以輔導人們,但是,我覺得佛教更有教化人心的作用。 《華嚴經》就特別提倡佛教圓融的精神,而且強調“包容必均”的思想。
星雲大師:
“包容必均”很難,社會中矛盾是難免的。在我們的家庭裡,親如父子也會有矛盾;夫妻那麼相愛,彼此也會有摩擦。尤其中國社會的婆媳關係,幾乎一半以上都是有矛盾的。這個很可惜。本來是因情愛結成一家的人,為什麼造成矛盾、添加仇恨呢?就是由於沒有共識,沒有溝通,彼此沒有愛心,彼此是用成見來看對方的。
我舉一個例子,端午節那天,一個婆婆叫媳婦包粽子。現在年輕的媳婦哪裡會包粽子,不過婆婆指示了也不得不勉強去做。媳婦從早忙到晚,粽子包好了,慢慢煮,慢慢煮,終於快要煮熟了,總算對婆婆有交代,卻聽到婆婆打電話給小姑:“女兒啊,你趕快來,我叫媳婦包了粽子,你快回來吃。”媳婦一聽,豈有此理,我辛苦了一天,才剛煮好,你就打電話叫你女兒回來吃。她一氣之下丟開圍裙,回了娘家。剛到門口,手機響了,是媽媽打來的:“女兒啊,今天我讓你嫂嫂包了好多粽子,你趕快回來吃吧。”這時候,她不禁淚流滿面。
你看,原來天下的母親對女兒就是對女兒,對媳婦就是對媳婦。自己本身要認清自己的角色,就不會有意外的糾紛。那麼,婆媳關係產生了矛盾,怎麼辦呢?這就要學習跳“探戈”了。你進兩步的時候,我就退兩步;我進一步的時候,你也退一步。彼此都能進能退,就能和諧了。其實,不論友情、愛情或是親情,人際間的相處要多包容,少排斥,給對方留一半的空間,自然會減少衝突摩擦的發生。
長樂先生:
和諧,其實是兩方或多方相互體諒寬容的結果。
星雲大師:
是啊,兩方相鬥,會造成兩敗俱傷;若是兩人相讓,則兩人都有所得。讓步不一定吃虧,從禮讓中,才能和諧雙贏。忍讓一下,看似吃虧,實際上就是佔便宜。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閻羅王對兩個小鬼說:“你們兩個可以到人間投胎去做人了,現在我手裡有兩個名額,一個呢,一生都要忙著給別人東西;一個呢,一生都從別人那裡拿東西,你們願意做哪一個啊?”
小鬼甲搶先跪下來說:“閻王老爺,我要做那個一生從別人那兒拿東西的人。”小鬼乙只能讓步,選擇了一生都要給予的那一個。
閻羅王也不囉嗦,撫尺一振,宣判道:“下令小鬼甲投胎到人間做乞丐,到處向別人要東西吃;小鬼乙投胎到富裕厚德的人家,時常布施周濟別人。”
長樂先生: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以佛教的因果論來解釋,貧窮通常與慳吝貪得、不肯施捨、不能與人結緣有關。我們反觀現實,只想獲得、不能施予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很好的人脈關係;每次都為了最大利益機關算盡,不給對方留一點餘地的人,最終可能導致自己沒有立錐之地。
星雲大師:
為一點小利就去害人,日久自然大家都不願意跟你合作。為了得到一瓢水,不惜把整個水源都污染了,這種捨本逐末的做法,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
長樂先生:
儒家就講,德是本,財是末,德是發財的基礎;“外本內末”則會“爭民施奪”。 “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如果沒有與民同樂的德養,即使有了巨大的財富,有谁愿意為你維護基業常青呢?如果人家都願意跟著你,真心實意地為你出力,又何愁事業做不大做不強呢?這些道理,其實我們儒家的《大學》裡講得一清二楚,誰說我們的中國哲學裡面沒有經濟韜略?這些都是根本的至理。
星雲大師:
我們做人要學習吃虧、包容,常以慈悲布施之心待人,對於所擁有的一切,能知足、感恩,常想“我能給別人甚麼”,自然能夠胸怀大眾,心中常樂。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