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知己 守己
一個人可分為身、心兩部分。身是肉體,每個器官各有其功能,是我們活在這一生中必需的工具;主宰肉體的是心,孫中山先生說「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心才是真正的自己。不過心有真假,只有向內心深處發掘,才能找到真實的自我。
這個心,有太多的區分,不要認錯。人從小到大,接觸到對心的描述,多到不可勝計,簡單地說有凡心、聖心,有人心、道心……。
什麼是凡心?凡心是眾生心,眾生心生滅不停,原本不有。什麼是道心?道心是真理之心,是原本的心。大禹謨上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的特色就是具有危險的傾向,而道心的特色在於微妙、難明,也由於道心微妙,所以才不容易發現、證得。
「人心惟危」,大多數人都具有一種毀滅的傾向,人心所含有的佔有、支配、嫉妒、憤恨、抱怨、不滿、懷疑……都蘊含著破壞、毀滅的傾向。人的自我我欲,對欲的追求,不僅會迷失自己,也會走上毀滅之途。
今天的社會,其所以會這麼混亂,正反映出人欲的氾濫、自私。私欲的氾濫,正由於大多數人不肯守分;不耕耘只要收穫,不努力只想成功,不付出硬要獲得,所以才形成今日社會的險象環生,這樣下去,豈不人人自危,這不是「人心惟危」的毀滅傾向是什麼?
我們要找自己真正的心,就要從原本的心去發掘,溯從嬰兒、托兒所、幼稚園、國小、國中……成長的過程裏都是根塵相對,眼睛看東西就把它錄影,耳朵聽聲音就把它錄音,六根對六塵不斷採集、累積下來,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根塵相對所吸收的六種塵垢,交織散落到我們心的表層,就形成了表層意識的分別心,這表層意識原本不有。心經上講生命的原態,原本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的實相,原本是無色、聲、香、味、觸、法的。明白這一點,就會知道這個能分別的心,並非心的原態,不是真實原本的自己。
俗語說無風不起浪。如果沒有一塊畫布,如何能構成一幅畫面呢?表層意識是一幅畫面,本心如同畫布,如果說脫離這個表層意識,就沒有真實的心,那是斷見。如果我們能認清、整理,並藉著表層意識尋回自己那真實原本的心,摩訶般若就會發露,心的覺受就會提昇,瞬有存、息有養地把這種正受繼續保持住,動靜不失,就是禪者正行的保任。從此以後,不管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保持、管帶住這種心態,才是真正的守己。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