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當來變經講記 淨空法師講述
2010-12-26 16:44:06


淨空法師講述
一九九二年于美國舊金山大覺蓮社
心惠記
韓瑛校
本經經文不長,但是很契機。就是說,我們從這部小經,可以發現佛早在三千年前,已經看出現代社會的現象。
本經經題是《佛說當來變經》,簡單的解釋:「當來」指我們現代;「變」是變化的意思,是講現代人心變化、世界變化,連佛教也起了變化。至於變化之後,是好還是壞?修行的人,又該如何成就自己的道業?本經正是講我們切身的問題。
談到世界的變化,以近二、三十年最為劇烈,難道就是基督教所說的「世界末日」到了嗎?
談到人心變化,由於現代資訊發達,不難觀察到各各地方的人心。經云:「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指人的身心;「依報」指生活環境。現在社會環境的安危,全繫在人心的厚薄。自古至今,有歷史的治亂為證,古今中外,都是以觀察人心來推測吉凶禍福,所以很重視倫常道德理念。可是現代人不講這些道德理念,而是以爭名奪利為主,因而導致社會不安定。
再看佛門,二千年來變化的幅度不太大,因為保持了某些標準原則。自從近年崇尚民主自由以來,強調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佛教將面臨許多不可預料的變化。假如我們不冷靜觀察與思惟,則無法面對現實社會變遷,更不知如何修行?佛在本經對我們有所啟示。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五百及諸菩薩。
「聞如是」是早期翻譯的文句,也就是「如是我聞」。這一段序分,同樣具足六種成就。「聞如是」是聞成就。「如是」是信成就。「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與大比丘眾俱。比丘五百及諸菩薩」是眾成就。
佛講這一部經的地點與《阿彌陀經》相同,當時有常隨眾及菩薩眾在場,所以本經不光是講小乘法,而是大、小乘法修行的根本。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將來之世。當有比丘。因有一法不從法化。令法毀滅。不得長益。何謂為一。不護禁戒。不能守心。不修智慧。放逸其意。唯求善名。不順道教。不肯勤慕度世之業。是為一事。令法毀滅。
這一段經文是正宗分的第一段,整個意思以現代人的說法,叫它是一種預言。簡單的說,佛告訴在場的比丘,將來會有一些比丘,因為不順從佛的教法弘化,演變到佛法走向毀滅,使得依法修學的人,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佛還舉了六樁事情,任何一樁事,都足以令法毀滅。
第一、「不護禁戒」:是指輕視戒律的人,不能持戒。經上講:「禪是佛心;教下是佛的言語;戒律是佛的行持。」假如捨去戒律,禪與教,則淪為空談,佛法不能存在世間。簡單的說:一個國家靠法治來維繫人心及社會的安全秩序,佛教的戒律就像國家的法律,佛教以戒律規範佛弟子身心;戒律又像儒家孔、孟所提倡的禮節,禮節是根本,一旦捨棄禮節——根本既斷掉——還談什麼為學之道呢!戒和禮一樣,都是根本,學佛捨棄根本,還談什麼開花結果!
為什麼說「戒」是學佛的根本?佛法無論大、小乘,都建立在戒、定、慧三無漏學的基礎上。守戒才能生定;因定而開慧。學佛最終目標是開智慧,智慧來自定力,亦即是來自清淨平等心。然而唯有「持戒」,才能使心清淨平等。戒律的精神,正是印祖所講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惡在於一念心,去掉分別、妄想、執著,清淨心自然現前,心地清淨則智慧開啟,佛出世全為此事而來,所以戒律的重要性即在此。
第二、「不能守心」:一切法都是由自心變現出來的,心善則萬法皆善,心惡則萬法皆惡。現代社會看似在進步,其實剛好在倒退。因為以前大家生活安居樂業,現在世界都在動亂,原因是現代人心不淳厚、不講道義,只圖利害關係,有利於自己才是朋友,不利自己的即是敵人,大家都不能守著善心,社會豈能安定!古聖人孟子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