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者,諸「般若經」之一種。華譯凡四次:晉曇摩羅密譯為一卷,名「仁王般若」;後秦鳩摩羅什譯為二卷,名「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梁波羅末陀譯為一卷,名「仁王般若」;唐阿目怯及僧懷感等譯為七卷,名「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此中惟秦譯本有古疏。智者嘉祥圓測三疏,皆極精善。惜乎秦本迴文未盡善,而古疏自唐迄今,又閱千年;文字變遷,不易讀誦。茲有圓瑛法師,通達教義,復長於文學。今年秋,應余與同人之請,來講是經於南京毗盧寺。法師以無礙之辯才,闡揚經旨,聽者深為得益。而法師又慮遠方之士,及後之學者,未預斯會,不克同霑法潤。於是以所講者筆之於書,即命名為「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經講義」。於經中之奧義,及諸一切名相,均以淺顯之文字出之。使曩所謂難讀之苦,了然盡釋。余既感法師之應余請而講是經,復感其能以淺顯之文,解深秘之義。故略敘其顛末,以誌景仰之忱。是為序。
中華民國二十三年仲秋  南昌梅光羲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