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講
各位聽眾!今天的十善業道經,講到:
丁四、離虛誑語而行施。
經上說:
「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
虛者、不實在。誑者、欺騙。以虛妄不實在的話,欺騙他人,希望獲得不合法的利益,是為虛誑語。毀謗者,以無根之語,毀壞他人的名譽。攝持者,攝受執持。佛所說的話,皆能使人離一切苦,得究竟樂,是為正法。願是願求,有所求而期在必得,名為誓願。欲有所求,必有所興作,有所作而保證能夠成功,是為所求必果。
佛說:修學佛法的菩薩,假如能遠離虛誑不實而欺騙他人的言語,又能力行三種佈施。這一位菩薩,必定能獲得他人不能侵奪的財寶。也沒有任何人毀壞他的名譽。他能攝持守護佛的正法。他有所願求,有所興作,必能獲得很圓滿的結果。因為虛誑不實在的欺騙、毀謗,無非是謀奪人家的財產,破壞人家事業的成功。這一類的人,當然離開正法甚遠。佛學佛法的菩薩,能遠離這許多過失,自然能獲得如許的功德。以下講到:
丁五、離離間(音艱ㄐㄧㄢˋ)語而行施。
經上說:
「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恒無乖(音怪ㄍㄨㄞ)諍。」
離間者、分離間隔,比如說無中生有,故意造謠,挑撥人家父子、夫妻、兄弟間的感情,使他們的感情破裂。雖然是骨肉至親,一家相處,因為聽信了人家的謠言,兩人之間,頓然增加了一層障礙,是為離間語。志樂(音曜ㄧㄠˋ)是志趣與好樂。乖者、兩方的志趣不同。諍者、因志趣的不同,遇事就得諍辯,因而發生感情上的破裂。
修學佛法的菩薩,假如能不作挑撥離間的壞話,而能修行佈施。那末!這一位菩薩,生生世世,都能獲得他人不能侵奪的財寶。父母、夫妻、兄弟之間,都能同一志趣,同一好樂,而相處得很和睦。因為志趣和好樂相同的關係,一家人永久的和樂(音洛ㄌㄜˋ)相處,永遠沒有乖違和諍辯的現象。關於這一點,我可以引一兩件事實來作為證明。第一、某一位居士,夫妻兩口,一個男孩子,一個女孩子。某居士的差事,還算不錯,照理一家四口,應該活得很好。可是因為先生信佛,而太太卻信天主,夫妻間往往因談到宗教問題,就發生諍辯,鬧得彼此不歡喜。太太往往又把孩子帶到天主堂做禮拜,或者參加什麼會。太太的去天主堂,是不管家內有任何的事,他要去就去。因此、某居士早已感到頭痛。近年來太太患了嚴重的肺病,主的靈並沒有降到他身上而使他不藥而癒。因為預防傳染,夫妻間既不同住,也不同在一塊兒喫飯,一日三餐,反而要先生下班回來燒。太太因為不燒飯,索性連孩子也不管,天天去跑天主堂。先生燒飯不算,還要把孩子帶到辦公廳去照顧,先生累得消瘦了許多,而無法可想。一個家庭到如此地步,這是多麼令人難受。還有一位居士,過去是當高級軍官的,現在一家都信了佛,連七八歲的男女孩子,都跟著父母喫素。假如有什麼講經法會,一家安步以當車的一同前去。融融洽洽,和諧歡樂。這兩個不同的家庭,精神上的苦悶與歡樂,完全建築在信仰志樂同與不同的上面。所以、同一志樂,也是我們生活上必不可或缺的一個條件。以下講到:
丁六、離麤惡語而行施。
經上說:
「離麤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
麤惡語、在十不善業中謂之惡口。麤暴、或者穢褻(音屑ㄒㄧㄝˋ)而不堪入耳的話,是為麤惡語。兩人相罵,我們叫他為惡聲相向,這都是下流社會人的口吻。眾會、是大眾集會的場所。歸依者、歸投依靠。信受者、信仰接受。違拒者,違背抗拒。
經上的意思是說:修學佛法的人,假如能遠離麤惡的言語,在溫文的態度,柔和的語調中而進行佈施,這一類善因種下去,這一位菩薩,他將會獲得很好的報果。他這報果中,第一、就是獲得他人無法侵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