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講
各位聽眾!十善業道經的十善,以及修學十善的利益,過去已經講過。今天講到:
乙字下第五段,以十善融六度。
在這裏面,又將他分為兩段:初以十善融佈施度。次以十善融餘五度。現在且講:
丙字下第一段,以十善融佈施度。
分為十段:
佛教的內容,有所謂大乘和小乘的不同。一般的說來,都以為修學小乘佛教的人,大都是側重在自利,也就是急於自己了脫生死的苦惱,超越三界,常住於純精神的領域,佛學的術語,叫做涅槃。大乘是以發菩提心為基礎。菩提心的原則,是以超越生死,得成佛道為目的,而以修學六度,度脫眾生為條件。也就是要在人世間,磨煉自己的身心,遇到聲色貨利的環境,不生貪著:遇到悖逆的環境,不生瞋恚。貧窮困苦,不生怨嫌;富貴多財而能施捨。將自己的性靈,磨琢得晶瑩澄潔。在世間而不染著世間;離世間而不棄捨眾生。普賢行願品上說得好:「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不即不離,這正是為學習大乘佛教者的寫照,而下面的六度也正是菩薩的修行。
六度是什麼呢?一佈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般若。度、是從生死的此岸,度到成佛的彼岸。這六種法門,都是度到彼岸的工具,所以名為六度。又名六波羅密,波羅密,譯成國語,就是度到彼岸的意思。
上面所講的十善,我們能做到百分之百,可以不失人身,也可以為生天的條件。再以十善為基礎,進一步修學六度,現在就是菩薩,將來可以成佛。所以這一段的經文是以十善融六度。融者、融會,也就是將十善與六度,渾合起來而為菩薩修行的方法。現在先講十善中的:
丁一、離殺害而行施。
經上說:
「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
要了解這一段經文,有幾點必須先弄明白:都如我們的建築房屋,首先須要打好基礎,基礎如果不穩固,憑你什麼堅固的建築物,都經不起颱風地震摧毀。佛法的修學,上面所講的十種善業,就是最好的基礎。這是第一點。
我們做人,祇是謹慎小心,守持不殺生,不偷盜乃至不貪、瞋、癡的十善。這只能算是消極的不為惡,充類至盡,不過是獨善其身的自了漢,與他人沒有多大的利益。如果再進一步積極的為善,才夠得上稱為自利利人,修學佛法的菩薩。這是第二點。
財產豐富,壽命長久,又有很好的如意眷屬;相貌長得好看,得到多數人的尊敬與服從,這許多幸福,都是人類所歡迎的。然而這都是基於佛教的因果定律 釋迦牟尼佛,不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也不說色即是空,而以人類日夕所祈求而不可得的物質享受來對我們說,這正是獎勵我們努力為善的作用。這是第三點。
剛才讀的一段經文,那裏面依此善業的善業,正是以十善為基礎的指示。能離殺害而行施故,離殺害,就是消極的不為惡;行施、就是積極的為善。常富財寶等等,就是建立因果,獎勵人們向遠處,大處邁進。
講完了這幾點,然後再來消釋經文。經文的解釋是:當 釋迦牟尼佛說完了十種善法以後,又復告訴娑竭羅龍王說:如果有行菩薩道的菩薩,依據以上的十種善業,在正修菩薩道時,能夠遠離殺害生靈的殘忍,而進一步的修行佈施的話。這位菩薩,他在將來,必定能獲得甚多的財寶。他雖擁有甚多的財寶,但絕對不會有盜賊來侵奪的。而且他的壽命是長久的,絕不會中途夭折而死於短命的。他的生命、財產、名譽、眷屬,也不會為怨家,殘賊之所損害。
這裏面的佈施有三種:一財、二法、三無畏。就是以自己的財產,修學佛法所得的知識,無條件的施捨他人轉教他人。既不殺害眾生,更以方便救護眾生,使眾生於我不生畏懼,這就是三種佈施。佈施財產是因,常富財寶是果。不殺害而又能救護眾生是因,長壽、不短命死亡是果。以佈施而獲得甚多的財產與長壽,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