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講
各位聽眾!十善業道經中,關於十善的利益,今天講到:
丙字下第九段、不瞋(音琛ㄔㄣ)恚(音惠ㄏㄨㄟˋ)的利益。
什麼叫做瞋恚呢?瞋、是貪、瞋、癡三毒之第二。瞋者、暴怒。一般的說來,就是發脾氣,耳紅面赤,大聲吼叫,這都是瞋的表情。恚、是恚恨。好像是遇到了不能忍受的逆境,又不能,或者是不敢表現在面孔上,只好懷恨在心,待機報復,叫做恚。瞋、恨、惱、害,這一類的惡心,在唯識學上都有嚴格的分別,這裡為求大家容易懂得,所以避免不講。
人們為了不順耳的逆言,或者不如意的逆境,容易引發瞋恚。瞋恚心發起來,往往失去了理智,而殺人放火的大惡,都可以幹得出。所以佛經上有「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的嚴重警告。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上也曾說過:「我不見菩薩,於他菩薩起瞋心者。」這意思就是說:菩薩的發心是廣大的,慈悲的。菩薩視一切眾生如自己,一切眾生中,已發心者固然是現在的菩薩;未發心者也是未來的菩薩。所以菩薩的心眼兒裡,沒有一個,不是菩薩。因此、菩薩不管遇到任何的逆境,他於任何人不會動瞋恨心的。菩薩的修養,菩薩的偉大,我們在這兩句話上可以完全看得出。瞋心的生起,既有殺人放火的後患,所以學佛的人,應當遠離瞋恚。因此、十善業道經上說:
「復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
佛陀次於若離貪欲之後,告訴娑竭羅龍王說:龍王!修學佛法的人,如果能夠遠離瞋、恚,就可以獲得八種喜悅心法。喜、悅、是心理上的愉快;瞋、恚,是心理上的病態。喜、悅、和瞋、恚,是敵體相反的。既已遠離了瞋、恚,當然應該獲得八種喜、悅。君子之道長,小人之道消,這才是天演的公例。現在讓我將八種喜悅法,一一的解釋在下面:
「一、無損惱心」。損、就是破壞。惱、就是使人心理上苦悶、難受。
人與人之間,都如甲方對乙方有了仇恨,心理上動了瞋恚,因此、就處心積慮,設法來破壞乙方,使乙方遭遇到財產或生命的損失,讓乙方寢食不安。發菩提心的菩薩,視他人和自己一樣,可謂遠離瞋恨而冤親平等,所以於任何人無損惱心。
 
「二、無瞋、恚心」。瞋、恚的解釋,已在前面講過。
若離瞋、恚的瞋,恚,可算是潛(音錢ㄑㄧㄢˊ)在的本體;這裡的瞋、恚,應該指為發現於身口的行為,也就是瞋、恚的能,在佛法叫做用。攝用歸體,則潛藏於內心;依體起用,則表現於動作,瞋、恚的體,既已遠離,當然不會有瞋、恚的暴惡行為。
「三、無諍訟心」。對於事實,或理論的辯論,叫做諍;在事實上如產權之類的爭執,惟憑辯論不得解決,不得不求直於官廳-如現在的法院,叫做訟。
瞋、恚心大的人,歡喜打官司,這是必然的事。可是勞民喪財,費時失業,打官事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孔夫子曾經說過:「聽訟!吾人由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孔夫子以為評判曲直,他與別人並沒什麼兩樣,他的長處在消滅民間諍訟的起因。可是消弭(音米ㄇㄧˇ)民間諍訟的起因,不僅是饑有食,寒有衣,抑制強梁,扶持弱小而已。因為劣根性的眾生,好爭是他們的天性,他能無風三尺浪的妄生是非。所以佛法求得根本的解決,必得要遠離瞋、恚,才能無諍訟心。
「四、柔和質直心」。柔者溫柔。和者和平。質者質樸。直者正直。
溫柔敦厚,質樸而不虛偽,正直而不邪曲,這是人類中最善良的人,也是人類中最真實的人。要偵察人類中的君子與小人,可以拿真實和虛偽來做標準。生性質朴,說話做事,是、就說是,非、就說非,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分毫不加文飾,更不會渲染,雖說是,質勝文,近於野,然而人類的本性,卻還存在著一分。現在社會上,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