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業道經大意 淨空法師講述
2010-12-9 21:56:46


淨空老法師於公元兩千年七月一、二日,在馬來西亞.古晉室內體育館講述。後於兩千零二年十二月鑑定此講錄。
甲、認識佛教
諸位大德、諸位法師、諸位同學:
今天,我們有緣在這裡談談佛法,希望對佛法有所認識,以便於學習,真正達到學佛的效果。
佛教是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創辦的。在後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滅度六百年後,佛法由印度的高僧傳到中國,即為朝野所熱愛。
早期的佛教是「佛陀教育」。唐朝以後,佛教分為「宗門」和「教下」。宗門專指禪宗,教下通指其他宗派。中國的大、小乘佛法總共有十個宗派。小乘有成實、俱舍兩宗,在唐末已衰微而不復見。大乘有天臺、華嚴、法相、三論、淨土、禪、密、律八宗。這是佛法本身的「宗」與「教」,與現前「宗教」的定義完全不同。
宗門與教下是完全不同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差別,在於教下依據佛的經典。教下就像讀書,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由淺而深,循序漸進,慢慢地把自己的德行、智慧、境界提升。宗門則像天才班,不須依據經典,七、八歲就念研究所,不是普通人所能學習,要「上上根人」才有能力。宗門的特色是「悟後起修」,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後,才起修行。這是佛門中,宗、教概略的情形。
釋迦牟尼佛是人修成的,不是神,也不是仙。菩薩也是人,也不是神仙。「佛」是什麼意思?我們要清楚這些名詞術語的定義。佛是古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意思是「智者、覺者」。換句話說,「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覺悟了,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這個人就稱之為佛。「菩薩」也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相正在求覺悟者」。菩薩也有相當程度的智慧和覺悟,但還沒圓滿,若圓滿即稱為佛。把這些名詞搞清楚,我們才曉得:原來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都是佛教學位的名稱,就像學校的博士、碩士、學士等名稱。佛教的最高學位是佛,其次是菩薩,再其次是辟支佛,最低是阿羅漢,總共四個學位。
《無量壽經》裡有一句話非常值得讚歎:一切皆成佛。這是什麼樣的心量?諸佛希望一切眾生都成佛,都和他一樣,不能不如他。這「一切眾生」當然包括我們在內,這是佛教終極的目標。佛希望每個學生都拿到博士學位。佛與一切眾生平等,所謂:「生佛平等。」注意「生、佛」,不是「佛、生」,佛把眾生的地位抬上來了,眾生第一,佛在下面,眾生與佛平等。我們應當發奮努力,不辜負佛真誠的教誨與期望。
世尊的教學超越國土、族群、宗教,有教無類。只要肯跟他學,世尊都熱情教導,從沒拒絕過一個求教者。《論語》記載:孔老夫子教學生,若「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老夫子就不教。換句話說,孔老夫子希望教學的對象聰明,一點就通,他才歡喜教,如果告訴你一個原則,你不能活用和貫通,夫子就會把你放在差一等的教學。佛不如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不但當年如此,生生世世,什麼時候你發心學佛,佛就有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
佛是什麼人,什麼身分,什麼地位?用現代話說,釋迦牟尼佛是一位「多元文化的社會義務教育家」。我們做為佛的弟子,也必須肯定自己是從事於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工作。工作分兩類:一是講經教學的「弘法」工作,一是在世間推行佛陀教育的「護法」工作。護法好比學校的創辦人、董事、校長、行政人員,弘法好比學校的教員,每天給大眾授課。教、職員要辨別清楚,弘、護要密切合作,兩者缺一不可。古時的叢林寺院,都是佛教教學的場所,每天上課八小時,另外,有八小時的修行,將課堂裡所學的理論與方法,落實到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中。佛法不尚空談,佛法重實質與效率。
民國十二年(公元一九二三年),歐陽竟無先生在第四中山大學(現稱南京師範大學),做過一次震撼佛教界的講演,講題是:「佛法非宗教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