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的句點、逗點等標點弄錯,上下句子不順,斷章取義,與原文的本意不相契合。
以佛學來說,佛的經典無論是大小乘都是從佛的真如本性發揮出來的。雖然佛經翻譯過來的文字比中國古文淺顯易讀,可是其中奧義,絕對不容易體會。所以末法眾生,智慧淺薄,很容易曲解經義,句點、逗點不能分明,語句常常念錯,前言不符後語,頭尾顛倒,不能徹底瞭解經義,卻自以為對,而且還誤導他人,後果堪虞。
第三、「明者呵之。不從其教。反懷瞋恨。謂相嫉妒。識義者少。多不別理。咸云為是。是為三事。令法毀滅。」
末法時期能不能成就自己的道業,就要看懂這一段經文。這一段意思是說,一個明心見性的人,或者說心地光明的人,看到修行人走錯路,好意的給予指導,對方不但不聽,不能順從修正,反而嫉妒懷恨,甚至於處心積慮的要加以陷害善知識。很多人不知道如來所謂的真實義,對錯不能分辨、善惡常弄顛倒,人云亦云的群眾,反倒認為錯誤是對的,擁護知見不正的人,疏遠善知識,結果就是一起造三惡道的業因。
以上三樁事情,雖然沒讓佛法在這個世間斷滅,但是使佛教變了質。以前李炳南老師說:「佛法漸漸衰微。」此話如果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不能完全相信,因為現代科學發達,印刷快速,佛經可以大量印刷,不易失傳,遠比以前一書難求來得殊勝,幾乎每人手中一冊大藏經,怎能說是佛法漸漸衰微呢?到現在我才恍然大悟,如果用我們凡夫心來解釋佛經,經書再多也完全變質,就是說將如來的真如本性,換作凡夫的心意識。換句話說,就是以凡夫的意識心曲解佛的經義,佛法就因此而消失,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佛告諸比丘。復有四事。令法毀滅。何謂為四。
一、將來比丘。已捨家業。在空閑處。不修道業。
二、僖遊人間。憒鬧之中。行來談言。求好袈裟。五色之服。
三、高聽遠視。以為綺雅。自以高德。無能及者。以雜碎智。比日月之明畜已。
四、不攝三事。不護根門。行婦女間。宣文飾辭。多言合偶。以動人心。使清變濁。身行荒亂。正法廢遲。是為四事。令法毀滅。
 
這一段多半是針對出家人而說的,屬正宗分的第四段。佛對比丘說:「將來有四種情形,將令佛法毀滅。」
第一、「將來比丘。已捨家業。在空閑處。不修道業。」
這一條的關鍵,就是「在空閑處」。這一句話的意思,不是指遠離都市到山野裡沒有人跡的地方修行,亦不是指休閒,正是今天我們在社會上作謀生的工作,工作完就是空閑處。出家人將在家的工作辭掉,發心出家,不是要得空閑,而是出家有出家的事業。所以出家人是要將這些空閑時間,用來修行辦道。這句話意思簡單的說:「將來比丘,捨棄在家營生的事業而出家,可是不辦道、不修行,不荷擔如來家業,虛度光陰。」
何謂不修道業?本師釋迦牟尼佛教學的宗旨,就是讓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指我們的生活環境;人生是指自己。我們修行,就是修到能自覺自悟,即是真修行。相反的,就是迷惑顛倒。出家修行的目的,就是學佛的德能覺道,不迷惑顛倒,確認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個人能夠自悟,悟到諸法實相,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而不被境界所轉,心地清淨,一心向道,自然能夠荷擔如來家業,作弘法利生的工作,這就是出家人應修的道業。出家人所要做的是修行辦道,並不是捨棄世間事,到寺院裡圖個悠閒清淨,虛度光陰。
第二、「僖遊人間。憒鬧之中。行來談言。求好袈裟。五色之服。」
這一條是屬於現代佛教現象的第五種「作秀的佛教」,完全違背佛陀的教誡。如一般講經法會,講究排場華麗,把道場裝飾得美侖美奐,沒有一點莊嚴清淨的氣氛;甚至於散花、唱歌等,會場設計得像作秀的舞台,而作出來的又不自然,看起來不倫不類的。出家人求美麗的袈裟,這種作法,會使將來的世間人對出家人不再尊敬。
第三、「高聽遠視。以為綺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