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聞,後列菩薩。今經以文殊欲宣般若大法,故先列菩薩,次及聲聞。
於聲聞人中,舍利弗智慧第一。於大菩薩中,文殊師利智慧最為第一,故經中先表此二人。諸大聲聞,言舍利弗等皆迴小向大之聲聞也。略說聲聞,有其四種。第一決定聲聞,又曰定性聲聞。此輩人久習小乘,今世遇佛,聞小乘教,道熟證果。今諸大聲聞,皆非定性聲聞。第二增上慢聲聞,此輩人我慢甚重,薄有所得,謂為證果。實是未得言得,未證言證。第三退大聲聞,此輩人本是菩薩,只為厭苦情深,中途心生厭畏,以至退大取小。舍利弗便是退大聲聞。第四應化聲聞,此乃佛及菩薩,以大悲心權巧示現,內秘己德,外現聲聞。
諸大聲聞,亦各來至佛所,在外而立。
【佛知眾會皆悉集已。爾時如來從住處出。敷座而坐。告舍利弗。汝今何故。於晨朝時在門外立。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先已至此住門外立。我實於後晚來到耳。】
今欲明般若精微,須是大智慧者應機。文殊菩薩及舍利弗尊者,分別於菩薩及聲聞眾中,智慧最為第一,故世尊先問此二人。
非佛不知文殊先到,不過故意先問舍利弗耳。欲令舍利弗自示謙德,舍利弗雖於聲聞眾中智慧第一,然較文殊卻是遠遜不如。故曰我實於後晚來到耳。
【爾時世尊問文殊師利。汝實先來到此住處。欲見如來耶。文殊師利即白佛言。如是世尊。我實來此欲見如來。何以故。我樂正觀利益眾生。我觀如來如如相。不異相不動相不作相。無生相無滅相。不有相不無相。不在方不離方。非三世非不三世。非二相非不二相。非垢相非淨相。以如是等。正觀如來利益眾生。】
欲見如來者,是見法實相也,非是以色相取佛。色相隨乎生滅,不能為眾生作皈依,不能利益眾生。故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諸法實相,亦即諸法如義,若人如是見,是為真見如來。實相即是諸法,諸法皆是實相,非是法有二,只怪眾生見有差別而已。眾生根機不同,所以同樣面對佛,有見如來,有不見如來也。
諸法實相是佛法身,所謂法身者,非是報化以外另有法身,而是報化即法身也,故曰報法身化法身。故大菩薩以機圓故面對報化即見法身。小機凡夫以鈍根故,雖是法身,卻見化佛。故報化即是法身,眾生有見不見而已。若謂報身化身以外另有法身,則法身當有生滅,既有生滅豈是法身?
法身常住盡於未來,故能為眾生作無盡皈依。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云,眾生當皈依法身佛。因為報化幻現,法身為實,唯有真實始能為眾生作無盡皈依而利益眾生。故經云我樂正觀利益眾生。
所謂正觀者,是觀諸法空相。若人能正觀諸法空相,便知諸法假相幻有。若知諸法假相幻有,便知諸法如如不二不異。即此諸法空相,名為菩提,名為法界,名為如來。若不如此觀者,便是邪觀。
諸法空相者,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者,成就一切事功也。離一切相者,不著一切虛妄也。以離一切相,故諸法如如不二不異。故經云我觀如來如如相,不異相。
以諸法不異相離一切相故,所以說不動相,不作相,無生相,無滅相,不有相,不無相。若謂有動相作相生相滅相有相無相,皆是著相,皆是差異相。
在方離方,是著於空間相。三世非三世,是著於時間相。若不著空間相亦不著時間相,則一切法無二相,亦無不二相。無垢相亦無淨相。如是一切相皆離,是如實空義。如實空即菩提,即法界,即如來。如果稍著於相,應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著相之人,必住有法。住於有法,故有生死輪轉無窮。為度有情生死流轉,故必須正觀諸法空相。正觀諸法空相,便是見於如來。故曰我實來此欲見如來,何以故,我樂正觀利益眾生。以如是等正觀如來利益眾生。
【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如是見於如來。心無所取亦無不取。非積聚非不積聚。】
佛告文殊師利說,若能如是見於實相而見如來,則心於諸法無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