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定──相、禪、密。三、下根引大乘果──等覺入佛,即成佛品,觀三種祕密即身成佛──禪、密。這樣的看起來,自覺此經法義的宏富了!雖然有欲界人天乘、色無色天乘的差別,但從報恩品、厭捨品乃至成佛品,亦可以明白為聲聞、緣覺、菩薩乘的階梯。雖有諸乘法義的差別,實際上皆可以貫攝於大乘法內;在應機方面,又可有泛應曲當作用,這才算是完備滿足的佛法。
乙  義周十宗
所謂十宗,就中國佛教史來觀察,才有這樣地區別。本來、佛教古今來歷史的不斷發展,概括著世出世法的義理,假若以十宗去束縛他,未免有點不自由。現在根據此經義理來分配與十宗相應的法門,首先從五乘共法、三乘共法方面觀察,厭身品中觀諸法無我,諸法皆空,所以明俱舍、成實宗義。厭捨品、無垢性品與律宗相應。又報恩品、無垢性品以及功德莊嚴品,皆有回向兜率淨土的文義,又兼及十方淨土,則西方淨土亦可在此中說明矣。觀心品先觀心的如幻相,次觀心的空寂性,則法相、法性之義由此表詮。又觀心品、發心品、成佛品皆明一切法究竟真實心性,唯證相應,即是禪宗。又在觀心品、發心品、成佛品都有陀羅尼,都是法身佛表現,即有真言宗及華嚴、法華。義周十宗的道理,略述如此,要能整個領會斯旨,不但依經文探尋推測就可了事,要在事實上去親證,才能圓滿的解決。
四  時機合宜
救濟眾生的佛法,於社會人民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因之要明白佛法是應隨時機而設教的。既然一切時處都可以與社會人民發生關係,這即是佛法應該普及的時期了,也即是佛法將要普遍於整個社會的好現象。今講此經,即是適應這個時代的需要,研究佛學的人對這傾向應該重視。
中國古代和近來所宏揚流通的諸經論,大抵以講楞嚴、法華、彌陀為主要。這是因為叢林裏參禪則講楞嚴相應,學天臺教相則講法華為宜,而通俗勸修淨土則講彌陀,這確實帶著過去時代的特色。如今則不同了,無論在寺院或是一般善男信女所組織的講經會,都有社會各種人士來參加,因此、所講的經論,要具有法備五乘、義周十宗的條件。因為聽眾根機不能一致,假若沒有法備五乘、義周十宗的條件,怎能收獲最完善的效果呢?所以、今講此經,不但為普通聽眾講,同時亦為研究教理的人所需要,故應該對此經作精密的研究。此經可為初學佛法的佛法概論,可為研究全藏教理之基礎。
五  略彰分齊
略彰分齊、便是把關於此經全部的綱領提出來,使一般人看了極易明白。今把此經的大綱,圖表於下:
                                        ┌兩一、五重證信
                        ┌乙一、證信序┤
        ┌甲一、教起因緣分┤            └丙二、結成法會
        │                └乙二、發起序──以上序品
┌──┐│                ┌乙一、稱性頓宜──報恩品告彌勒段
│經綱├┤甲二、聖教正說分┤              ┌丙一、五乘共法
└──┘│                └乙二、應機漸說┤丙二、三乘共法
 
        │                                └丙三、大乘不共法
        └甲三、依教奉行品──囑累品
            ┌丁一、欲界人天之五乘共法──報恩品
┌────┐│                                              ┌己一、厭捨品
│五乘共法├┤                ┌ 戊一、出家戒之超欲界法(十信)┤
└────┘│                │                            └己二、無垢品
            └丁二、色無色天乘┤                            ┌己一、阿蘭若品
                    之三乘共法└ 戊二、離欲定之超上界法(十住)┤
                                                            └己二、離世間品
┌────┐┌丁一、大乘共行妙乘法(十行)──厭身品
│三乘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