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本經向來少有講釋,現在乃從大藏經中特別提出來講。若翻譯之史實不明確,也不免有不足信今而傳後的遺憾,故當一考其譯史。經上題「唐罽賓三藏般若等譯」。等者、等有其他的人,可見其不是一個人譯的,唐憲宗的序文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者,釋迦如來於耆闍崛山與文殊師利、彌勒等諸大菩薩之所說也。其梵夾,我烈祖高宗之代,師子國之所獻也」。這可以知本經來歷之確實,梵本此經不是憲宗時纔有,高宗時就已有了。所謂師子國者,即現在之鍚蘭島。人每以鍚蘭屬於印度,然非事實,不過印度佛教流傳於錫蘭島最早,一直到現在還沒有衰敗。自來認鍚蘭島為純粹小乘佛教,也不盡然,過去於大乘之法,也有相當的傳布,如本經即彼國所獻;義淨三藏、不空三藏等也曾住於錫蘭,可見錫蘭也有大乘佛法。而且、從海路來華之佛法,皆經此島,故此可決定是信史。又云「寶之歷年,祕於中禁,朕嗣守丕業,虔奉昌圖,聽政之暇,澡心於此,以為攝念之旨。……乃出其梵本,於醴泉寺詔京師義學大德罽賓三藏般若等八人翻譯其旨,命諫議大夫孟簡等四人潤色其文,列為八卷,勒成一部」。這樣的描寫此經的翻譯史實,是值得注意的。
此經翻譯者,是罽賓三藏般若等,則般若其人的歷史也不可不加考察。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十七云「法師梵名般刺若──唐言智慧,北天竺境迦畢式國人也──言罽賓者訛略,姓喬答摩氏──言瞿曇者訛略不正。穎悟天假,七歲發心,違侍二親歸依三寶。……屆於上國矣」。這段文章,敘說般若法師出家的因緣,在天竺求法十八年,後來由錫蘭到廣州,這是建中三年的事情。到了貞元二年,法師舅氏之子神策正將羅好心者,將法師首先所譯的「大乘理趣六波羅密多經」表聞於帝,於是乃下制曰:「中書門下牒、王希遷牒、奉敕:釋教深微,道俗虔敬,皆因梵本法被中華,宜令王希遷與所司精選有道行僧,就西明寺重更翻譯,訖聞奏。牒至,准敕故牒,貞元四年四月十九日牒。及牒祠部准敕亦然。傳牒京城諸寺,大德罽賓三藏沙門般若宣釋梵本,翰林待詔光林寺沙門利言譯梵語,西明寺沙門圓照筆受,道液、良秀、圓照潤文,應真、超悟、道岸、□空並同證義。……敕王希遷、王孟涉、馬有麟等送梵本經至西明寺翻譯」。此經翻譯的年代,根據貞元新定釋教錄,是貞元六年歲次庚午譯的。
此經從釋尊在靈山對諸菩薩說法,結集之後流通到錫蘭島。在高宗時代再流通來中國,後來因憲宗弘護佛法之熱忱及般若等翻譯之努力,然後才譯為華文。這樣,此經翻譯的歷史,是十分確實的了。
三  法義豐富
此經的譯史,已經大體說清楚了,這裏更要解述本經構成的要素,分兩段來講:
甲  法備五乘
此中所謂五乘,指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乘;或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乘,以人天同以五戒十善運出四趣故。還有一樣說法:欲界人天乘、色無色天乘、聲聞、緣覺、佛乘。色無色天乘、亦名梵乘,梵者淨也,謂色界諸天以根本禪運出欲界故。此經在題旨上標定是大乘,但他的內容是隨順諸乘的機宜而施教的;所以經中法義極其宏富,也可以說是應諸乘而說的教法。
怎樣看出此經的法義有五乘呢?這可從此經的構成,分三方面來說:
1.五乘共法分二:一、欲界人天乘之五乘共法,即此經中的報恩品。二、色無色天乘之五乘共法,又分二:一、出家戒之超欲界法──十信,即厭捨品和無垢性品。二、離欲界定之超上界法──十住,即阿蘭那品和離世間品。
2.三乘共法分二:一、大乘共法二乘法──十行,即厭身品。二、二乘迴趣大乘法──十迴向,即波羅密多品和功德莊嚴品。
3.大乘不共法分三:一、上根證大乘境──加行入初地,即觀心品,觀空前心相證心空性──性、相、禪、密。二、中根起大乘行──十地入等覺,即發心品,觀空後心相發心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