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解釋經文
一、序分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根據晉朝道安法師的分判,每一部佛經,都可以分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以譬喻來說,序分好像人的頭,正宗分好像人的身體,流通分好像人的腳。以現在作文方法來說,序分像一篇文章的緒言,正宗分像文章的正說(最主要的中心思想),流通分是文章的結論。從佛經的結構來說,序分是講這一部經的因緣,正宗分說明這部經的宗旨,是最重要的部分,流通分是這部經講完以後,希望它能夠流傳下去,能夠通達到十方世界去。
道安法師把所有的佛經這樣分判,可說是恰到好處,後代的人稱譽他為:「彌天高判,今古同遵」。
彌天,是道安法師的別名,有時候也尊稱他為「彌天釋道安」。彌天高判,意思就是道安法師所判的佛經是很高明的,不論是古代或現在的大德法師講經,都遵照著他分成三分的方式宣講,因此說是千古同遵。
講到序分,它又分為通序和別序兩種。通序是每一部經一開始,大致上都有同樣的格式。別序是每一部經都有它不同的緣起。通序又名證信序,別序又名發起序。好像《彌陀經》或《金剛經》,一開始就是︰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某地方,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這一段就是證信序。
在這裏,我先講一個佛教的典故,在《涅槃經》中,曾經提到當釋迦牟尼佛將要圓寂的時候,雖然有的弟子已經證聖果了,對於世間無常的道理大都了解,但眼看我們的教主就要離開世間,難免不感到悲哀,有的甚至於哭哭啼啼的,尤其是佛的一個大弟子名叫阿難的,更是悲痛欲絕。
這時候,佛十大弟子中,證到天眼通的阿那律,勸阿難道:
「阿難啊!現在我們不應該悲傷痛哭,我們必須把握時間,有什麼問題需要請問世尊的,應該趕快提出來才對。」
經過大家共同商議以後,認為有四個很重要的問題,必須請問佛的。
一、「佛滅度以後,諸比丘依何而住?」就是說佛在世的時候,大家跟佛住在一起,有所依靠,如果佛圓寂了,我們依靠誰住呢?
佛陀的答覆是︰「你們別以為我離開了世間,沒有人依靠,告訴大家,應依四念處住。」
四念處,是身、受、心、法。就是:(1)觀身不淨,(2)觀受是苦,(3)觀心無常,⑷觀法無我。這是什麼意思?《佛說八大人覺經》的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這一段講的就是四念處,解釋經文的時候,再作詳細說明。這裏,佛的意思是︰假使依這四念處去修行,跟佛在世同我們在一起,沒有兩樣的。
二、「佛在世時,我們以佛作為我們的老師,佛滅度以後,以誰為師呢?」
佛說︰「以戒為師。」你們不要以為我離開世間就沒有師父了,你們的師父還在呀!只要你們能夠持戒就好了。正如《佛遺教經》所說︰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
波羅提木叉就是戒,尊重戒律,以戒律作為修行的軌範,這樣,就好像佛住在世間一樣的。反過來說,佛每天同我們生活在一起,你不持戒,不遵守佛的規矩,也是沒有用的,所以應該以戒作為我們的老師。
三、「佛滅度後,惡性比丘,如何調治?」
惡性比丘,或者稱為六群比丘,他們相當於現在有後台、可以仗勢的,互相勾結朋黨而做壞事。在一個團體當中的成員,都是良莠不齊的,僧團也不例外,佛在世時,並不是每個出家人都循規蹈矩,安分守己的,其中有六個最調皮搗蛋,因此稱他們惡性比丘。佛在世時,他們已經非常囂張了,佛圓寂以後,豈不是更鬧得翻天覆地?那個時候,我們怎樣來對治他們呢?
佛說︰「這是不成問題的,你們可以默擯治之。」
默,就是沉默,擯,就是擯棄,默擯的意思是他再怎麼搗蛋,都不要理睬他。這也是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的一種方法,就是我們的親戚朋友、鄰居,甚至其他跟我們交往的人,如果對我們不好,故意作弄我們,要是跟他吵鬧,他更是沒完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