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介紹譯者
後漢沙門安世高譯
所有的佛經,都是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觀機逗教而講的,他講的時候,既沒有課本,也沒有經典,都是乘興而談,直到佛陀圓寂以後,經過弟子們把所有的佛法結集起來,才有聖典的流傳。但是,佛經都是由印度的梵文,或者巴利文寫成的,未曾學過這兩種語文的人,一定看不懂,所以,傳到中國來,第一步工作,就是要加以翻譯。這一部《佛說八大人覺經》,就是後漢安息國的一位沙門,叫做安世高翻譯的,這個譯者的題目,我把它分為四段來解釋。
一、後漢︰是一個朝代的名稱。中國是一個富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俗語說︰「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說起。」要講中國歷史,的確不容易。不過,既然這一部經是在後漢時傳到中國來的,我就簡單地把後漢介紹一下︰漢朝共計有四百年的天下,分成前漢與後漢。前漢(西元前二○六至西元九年)是漢高祖劉邦(中國第一個平民革命當皇帝的)統一天下,登位以後,子孫一代一代相傳,到孝平帝的時候,因為皇帝年幼,外戚輔政,大權落在他們手中,最後被王莽篡漢,前漢也就結束了,共計立國二百十五年。
王莽奪取了漢朝的天下以後,政治不得民心,群雄紛紛起來反抗他,劉邦的後代當然也不例外。最後,劉秀起兵,平定各路人馬,中興漢室,歷史上稱為後漢(西元二五至二二○年),傳到獻帝時,劉家的江山被曹操的兒子曹丕取而代之,立國一百九十六年的後漢,從此宣告結束,歷史進入魏蜀吳三國時代。
漢朝的都城有兩個,前漢以長安為國都,後漢在洛陽建都。就地理位置來看,長安是在洛陽的西邊,所以,前漢又稱為西漢;洛陽是在長安的東邊,後漢又稱為東漢。本經是後漢桓帝建和二年(西元一四八年)在洛陽翻譯的,算起來,已經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二、沙門︰印度出家人的通稱,古代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都是出家人,都稱為沙門,因此,講到佛教的出家人,再加上一個「釋」字,稱為釋沙門,以便和外道的沙門有所分別。
沙門是印度梵音,譯成中文是勤息的意思,勤是精進,息是停止。做一個出家人,應該有所為,也應該有所不為,也就是說,有的事情應該去做,有的不可以去做。應該做些什麼呢?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一個人既然出了家,就是要向這個目標修行,持戒、修定、求智慧,對於自己的貪心、瞋心、愚癡心,種種的煩惱,必須加以調伏、斷除,所以,要做一個標準的沙門(出家人),真是談何容易呀!
在經典裏面,沙門有很多種類,這裏我為大家介紹四種︰
1、勝道沙門︰能夠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斷煩惱,了生脫死,證聖果,得大解脫,這樣的出家人,稱為勝道沙門。
2、示道沙門︰雖然不能夠做到了生脫死,不過,他深入經藏,已經了解真理,也能夠以佛法開示別人,引導人家研究佛法和修持,步上學佛的正道,這樣的出家人,稱為示道沙門。
3、活道沙門︰在僧團裏面的出家人,循規蹈矩,安分守己地精進修道,行動舉止能夠與佛法相應的,稱為活道沙門。
4、污道沙門︰污是染污、不清淨,這一類出家人賴佛衣食,所作所為卻不能如法如律,行為不檢點,不像是出家人,在佛教當中只是個掛名沙門,稱為污道沙門。
三、安世高,翻譯《佛說八大人覺經》的這位大德,是安息國人。安息國,就是古時候的波斯,也就是西洋歷史記載的帕提亞國(PARTHIA),由阿爾沙克斯建立國家(西元前二五○年至西元第三世紀),它的位置是現在的伊朗、阿富汗和中亞的一部分。
安世高是安息國人,就以國名為姓,他本名叫清,世高是他的別號。據史書記載,他是安息國王滿屈二世的太子,因此,稱他為安侯,甚至來到中國以後,中國的經錄家,也都沿用這個稱呼。
安世高生來就是非常聰利,對於世間各種學說都研讀得非常透澈,譬如七曜、五行,他都懂得。所謂七曜,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