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親聞記 倓虛大師著
2010-9-8 21:52:38

湛山倓虛大師述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講)       
此八個字。是一卷經題。此題攝一卷經的大義。因播揚此義。今設立一講經法會。然成就此會非易。必須六種因緣。何謂六種。一曰信成就。二曰聞成就。三曰時成就。四曰主成就。五曰處成就。六曰眾成就。一信成就者。謂佛說如是般若法門。具足正理。令人有生正信之可能。而正信若生。其他種種迷信。不破而自除也。二聞成就者。謂能聞般若正理者。不以自聞所解為究竟。不以自聞不解而退席。何以故。若一聞即解。難免落於世俗之常識。永障般若正理。雖聞般若之名字。等於未聞。若聞而不解。自知此理有研究的價值。由聞此不解者而思。由思此不解之處乃成修。修而自解。始成於聞也。或宿具慧根深厚者。亦有一聞即大開圓解。縱有如是之人。亦不多得。然為充如是之人。而自誤誤人者。亦尚不少。三時成就者。謂若因緣時至。自有大力者善緣成熟。提倡保護。各界一致。致此法會方得成就。豈可強為之事耶。四主成就者。謂主講之人。須具正眼。今倓虛忝充此席。甚至慚愧。自知學識淺薄。難暢圓理。謬承推薦。義不容辭。演講不周。仰仗各界諸大善知識指正。方得成就也。五處成就者。謂法會之地點。須要相當適中。以便來賓不感往返之困。講堂要大。以便多容人位。光線要明。以便看經爽目。空氣要足。以便寧心靜聽。今此會場。應有盡有。可謂處成就也。六眾成就者。謂聽眾和藹。踴躍時集。各自願樂欲聞。始終不怠也。然此六種成就。缺一不可。我佛釋迦如來應機示現。說法三百餘會。而會會皆是六種成就。乃至於今亦無不然。
釋此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依天台智者大師。須立五重玄義。以此五重玄義。能入究竟妙理。不然。則泛濫無歸。機教何益。其五重玄義者何。曰名。體。宗。用。教也。第一重玄義者。釋名。此經以法喻為名。般若波羅蜜多者。法也。心者。喻也。乃喻此一卷般若經。為諸般若經之主要也。此名雖是假名。能詮實體。由解假名而了玄義。(玄者了不可得也)由此玄義。而入妙理。(妙者不可思議也)明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共二十八層天)了不可得。了諸法(世間之般般樣樣形形色色)不可思議。而實體亦在其中矣。般若者。梵語也。華言妙智妙慧。換箇易曉的名稱。謂明了本有的良心。然此良心二字。人人皆曉。但此實體。而明了者誰。故使我佛釋迦如來。費廣長舌。說明了之法。而明此良心。談何容易。此般若有三義。曰文字。曰觀照。曰實相。文字般若者。謂以語言文字而明了般若之體。雖明此體而不能相應。故用觀照般若之功。囘生換熟。用力之久。一念相應。全體大用現前。即成實相般若也。波羅蜜多者。華言到彼岸。是乃對此三界苦惱。深淵如海。故立到彼岸之名。欲渡苦海到岸。唯仗般若功能。蓋三界之苦。起於痴情。破此痴情。必須妙智。故曰般若(妙智)波羅蜜多(到彼岸)也。心者。謂喻如中心主要之義也。以上七字。乃為別名。謂不與諸經相同也。經者。乃通名。謂與諸經皆相同也。梵語修多羅。原譯契經。謂上契諸佛心理。下契眾生心機。此經字其他解釋甚廣。今以平易解之。謂經常之道。乃人人必經之路也。釋名竟。
第二重玄義者。顯體。此經以諸法空相為體。謂即一切法。離一切相之義也。凡諸大乘經典。皆以諸法實相為體。此般若經。乃是含圓中二諦。故不直說實相中道。是導空入實之義。以諸法之俗諦。空相之真諦。兩不偏執。自含中諦實相妙理。是以妙有而破析體真空。而五蘊始成諸法實相。顯體之要。詳于經文。由是諸法空相。乃至無智亦無得止。全是顯體之文。顯體竟。
第三重玄義者。明宗。此經以破除三障為宗。而三障者何。曰報障。業障。煩惱障。有此三障。則性德(即般若之體)隱伏不現。報障者。有二。一正報。二依報。正報者。謂人正身果上。所受往業之報酬。即六根美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