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這樣修行,將來絕對可以成聖成賢的。
三、文字般若。亦名方便般若。是實相般若和觀照般若的前方便。上面兩種般若一理一事,雖然各有深義,若是沒有文字般若把它分析出來,那麼實相般若之理和觀照般若之事也就無從推究。所以,文字般若就是學佛人的一件方便。這裏,可能有人會產生疑問,據《起信論》說:「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照這推之,諸法既不可說,為什麼吾佛已今還以文字聲言嘮嘮叨叨說出一大藏教呢?答:諸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此固屬定論。但吾佛為要教化眾生,不得已從無言說中而說,此如以指標月,以文字般若作為方便。然以吾佛說法,端在隨機教化,吾佛既以文字般若作為方便,把實相般若深義介紹出來,在眾生方面,就不可隨意執著。須知這只是吾佛說法的一種權巧方便,是一種修學實相般若的媒介。這點我們要特別注意。因為實相般若,若是沒有文字般若把它分析出來,則實相般若的深義,也就無從瞭解。實相般若若無從瞭解,焉能修證?所以,吾佛為將佛法永紀於將來,不得已權宜立此文字般若,以可後人研究。吾人若要修證實相般若,當須在觀照般若上修,這點,我們也要牢牢記住。
梵語波羅蜜多,此翻到彼岸,又云彼岸到。岸,即道岸。意謂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煩惱為中流,般若為船筏。現在眾生留居此岸,故沉溺生死。佛已空五住,盡二死,即已到彼岸。一此一彼,此即佛與眾生之差別處。現在眾生淪陷此岸,隨其煩惱漂流,就是缺乏般若船筏的緣故。猶若〈惠能〉禪師說:「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所以眾生要渡此岸,必須修習般若。般若稱為船筏,意即渡義,如世人渡河過海,須用船筏。然世人之渡筏,是以金錢作為川資,佛家之渡筏,則以戒定慧三無漏學作為資糧。有這三者,才能渡此生死海。須知這船筏乃是十方諸佛菩薩所共乘,過去諸佛乘這筏到彼岸,現在諸佛也乘這筏到彼岸,未來諸佛也是一樣。所以我們要到彼岸,當然也要乘這船筏。此謂「苦海茫茫,回頭是岸。」
以下就來解釋心字。心,有肉團心,緣慮心,積聚要心,堅實心。現在所講的是最後兩個心。因肉團心,有形相,是每個人的父精母血所構造出來。這心有壞滅,現在一般人都認這心是自己的心,這樣認識是錯誤的!殊不知這心是根境相對而產生的妄心。不但有生有滅,有分別,而且奸詭諂詐,我慢貢高。因為現在一般人認不得這心,所以才受這虛妄心所驅使,而輪迴六道。然這虛妄心,不但一般凡夫認不得,就連二乘人也同樣認不得。二乘人雖粗惑已斷,但細惑尚在,往往也被這虛妄心所惑。我們拿個例證,如《楞嚴經》說:「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答道:「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遂,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心,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阿難〉因為有這樣的妄執,所以佛特別提出七處徵心,把〈阿難〉的虛妄心破得體無完膚,然後又以「十番顯見」重把〈阿難〉的真心和盤托出。我們想想,〈阿難〉是何等人,他是個證果的人,尚且不能辨別這妄心和真心,何況我們這些博地凡夫。我們不但不能辨別,甚至連心的邊緣也認不得的。然而,這心雖難辨別,我們假若細細檢討,總能分得真是真妄是妄。這真心並不在別,就在我們日常所用中。我們現在之所以不能辨別,是因這真心已被塵影心所覆,所以不能顯現出來。雖不顯現,但也不會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