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必修的課程——四清淨明誨 文珠法師講述
2010-7-17 16:08:03

我們學佛,無論目的是想獨善其身,作個自了漢;抑或是想兼善天下,實行菩薩道,自利利他;都可以在佛所說的無量法門中,選擇一科自己喜歡而又適合個性的,作一門深入的修持。唯獨是戒、定、慧三科,是學佛必修的課程,一定要受持,而且是要終身受持。特別是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出生定慧的父母,也是成就佛道的基層,所以學佛的人,絕對要依教奉行,不可或缺。
戒是甚麼?戒是佛為弟子們所制定「律己修身」的規則,凡是佛弟子,不管是出家在家,開始學佛,首先就要受持佛的禁戒;等如凡是公民,都要嚴格遵守國家的憲法一樣。
戒有大乘的戒,也有小乘戒;有在家弟子應守的戒,也有出家弟子必須嚴格受持的戒。小乘將佛所制的戒,分為四級:五戒,八戒(優婆塞、優婆夷戒);十戒,(沙彌、沙彌尼戒);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戒);大乘還有在家菩薩戒,出家菩薩戒,以及三聚淨戒等等。其中以五戒為基本,以三聚淨戒為最高層。若然受持五戒不清淨,不得進而求受沙彌戒、具足戒、與菩薩戒。
戒有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等四科的分別;戒法,是指佛所制定的戒法(戒律、規則);戒體,指求戒時,師資相傳,作法受持,而領納戒法於心,能生防非止惡的功德;戒行,是三業隨順戒法、戒體,一切如法的行動;戒相,是受持大小乘戒,各種差別形式,以及受持戒行時,開、遮、持、犯種種不同的相貌。而於開遮持犯的戒相中,又有遮持作犯,與作持遮犯的分別,例如:三聚淨戒中的攝律儀戒,是止持作犯,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是作持止犯。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然後受持,以免是非倒置,徒勞無益。
還有,戒可分為有相戒,與無相戒兩種。有相的戒是身戒,無相的戒是心戒;身戒是不作惡行,心戒是不動妄念。我們受持佛戒,身雖不犯,而心放逸,不名為戒;必須在持有相戒的同時,還要持無相戒;身固然不犯,心亦不起妄念,身心都清淨,方名持戒。
定,是一種止息妄念,破除散亂,集中精神於一境,能啟發心智的功能,又名三昧,或三摩地,可分為世間禪,出世間禪,與出世間上上禪等三種。
世間禪,又分根本味禪,與根本淨禪兩種,色界天所修的四禪,與無色界天所修的四空定,加以四無量心,合名十二門禪,是出生世間一切善法的根本,以其貪戀禪味,故名根本味禪。若然慧性多於定的人,修六妙門禪;定性多於慧的人,修十六特勝;定慧均等的人,修通明禪,淨化身心,因名根本淨禪;以其只能發有漏智,未得無漏慧,因名世間禪。
出世間禪,有觀、練、熏、修四種。觀是觀照,有九想,八背捨,八勝處,一切處等四種;例如修不淨觀,而生厭離等名觀禪。練是鍛煉,於初禪的離生喜樂地,二禪的定生喜樂地,三禪的離喜妙樂地,四禪的捨念清淨地,與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以及滅受想定,自淺至深,順序鍛煉,次第進修,於其中間,不雜異念,因名練禪。熏是熏修熟煉,前的練禪,於九次第定,雖然能次第進修,但未能逆序而出;今熏禪能順逆進退自在,如獅子的奮勇迅速,因名獅子奮迅三昧。修是精進修習,令定境更為精純深妙;熏禪雖能順逆進退自在,但未能超越自在出入。今更修練,而得超越遠近自在。由此觀練熏修四種禪,能引發無漏智,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證聖果,因名出世間禪。
出世間上上禪,是大乘菩薩所修的禪定。即菩薩地持經中所說的九種禪定:一自性禪:是觀一切法唯心,心能含攝一切法的禪定;二一切禪:是得一切自行化他功德的禪定;三難禪:是深妙難修的禪定;四一切門禪,一切三昧,皆由此而出的禪定;五善人禪:為大善根眾生所共修的禪定;六一切行禪:是含攝大乘一切行法的禪定;七除惱禪:是能滅除一切眾生苦惱的禪定;八此世他世樂禪:能令眾生得二世之樂的禪定;九清淨淨禪:惑業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