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感性與覺性 文珠法師講述
2011-1-18 16:51:31

文珠法師講述
1994年3月於澳門綜藝館
今天的講題,是理性、感性、與覺性,可分三點來說明:
一、三性的原理
何謂理性、感性、與覺性?理性,指眾生追求事物真理的智慧,故又名理智。感性,是眾生受外界事物的感染與衝擊,發生內在情緒的變化,導致或苦或樂的感受,純是情感作用。覺性,指眾生本具的佛性,屬於天然的理體,亦是諸法的實性,原本靈明覺照,因名覺性。
在佛果言:理性,是諸佛覺悟真理的無上智慧;感性,是諸佛饒益眾生大慈大悲的精神;覺性,是諸佛所證的法身理體。理性是般若德,感性是解脫德,覺性是法身德。是以理性、感性與覺性,在諸佛果上言,即諸佛所證的三德秘藏。
在菩薩修因言,理性是自覺,是上求佛道的智慧;感性是覺他,是下化眾生的愛心;覺性,是二利究竟,覺行圓滿所顯的佛性,所證的法身。可以說:理性,是菩薩的始覺智,感性,是菩薩入世救世的慈悲心,覺性,是菩薩用始覺智,契證本覺理的佛果菩提。
在小乘聖者言:理性,是理解諸法緣起性空的一切智;感性,是寡欲知足,修心聖道,隨緣教化的德行;覺性,是所證偏空理。因此,在小乘修證言,理性,是破除我執的理智,感性,是克制情欲的德行,覺性,是解脫涅槃的證得。
在人類社會言:理性,是人類理想的追求,哲學的思考,文學的發展,及科學的發明。感性,是藝術的創作,家庭的組織,情感的交流,及人際與國際關係的建立。覺性,是宗教的信仰,靈性的修養,精神的文明,以及人格的昇華。
理性屬知,感性屬情,覺性屬意。如果,人類的知,能理解真理,而趨於至真;人類的情感,能互惠互利,而趨於至善;人的意志,能不斷提升,體驗覺性,而趨於至美,將是圓滿無缺的人生,亦即是三覺圓明的佛陀。因為至真,是佛無上智慧所證的真理;至善,是佛饒益眾生的功德;至美,是二利究竟,三覺圓明的佛果菩提。是以人的理性,感性與覺性,能向真善美方面發展,結果,必臻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證得佛果無上菩提。
根據以上的原理,佛說:凡有知情意的生命,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雖然,但因眾生迷而不覺,未能發揮佛性妙用,如金在礦,混合沙石,未經鍛鍊,雖含金質,而無金的作用。眾生本具佛性亦然,雖然生佛體同,聖凡無二,諸佛悟之不增,眾生迷之不減,如心經所言:「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可惜眾生一向不知,缺乏修證之功,未能覺悟成佛,但理性本具,因名理即佛。
若然眾生,親近善知識,聞知「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或閱讀華嚴經,知「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或閱讀法華經,知「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如是無論從言語或文字,得知佛性本具,原可成佛,是名字即佛。
既聞大乘經典,信受奉行,深心隨喜,或自己讀誦,或為他人演說,自行化他,福慧雙修,歡心行道,名觀行即佛。
由觀行位修證有功,深入法性,得六根清淨。所得智慧,雖屬有漏,但與能斷無明的無漏智相似,位居十信,名相似即佛。
憑藉相似觀智,發真無漏智慧,開始斷一分無明,見一分佛性,顯發真心,名發心住;自此位位進升,節節深入,經歷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直至等覺,在四十一位中,分破無明,分見佛性,分證法身,名分證即佛。
在等覺位,破最後一品無明,發圓滿覺智,轉入妙覺果位,智斷皆圓滿,福慧皆具足,最極清淨,名究竟即佛。
眾生因聞法信解,如理修行,斷無明,證法身,直至究竟成佛,於其中間,迷悟各異,智慧淺深不等。但所聞、所修、所證之理,唯一無二,同是佛性。因此皆名即佛。但由理即佛,提升至究竟即佛,皆始於理性的自覺,以及感性的淨化,始可以趨向覺道,體驗覺性,直至妄盡真顯,惑盡智圓,然後覺悟成佛。由是可知,理性、感性與覺性,是眾生本具的知情意,亦是眾生成佛必備的條件。三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