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直。兩肩齊平,不偏不倚,如是而坐。
二觀心  觀心之法,先要休心息念。須將六塵萬緣,一概放下:善事惡事,都不思量,過去未來,一概不想。直觀當下念頭,憧憧往來,起滅不停;勿執著他,勿隨逐他,勿斷除他。只管細細靜看。妄念起時,一看不知去向:旋又復起,仍如是看:念若不起,只看著。久久純熟,看到一念不生,即與般若相應,發菩提心論云:(妄心若起,知而勿隨,妄若息時,心源空寂,萬德斯具,妙用無窮。)心性之妙如是,吾人平日之不相應,是為妄念所遮,是無明心。無明何所依?依真如而起。觀無明心即是觀真如心,觀心性即是觀無明心。何以故?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故。觀而得定,即是真如三昧,為三昧之王,故名上定。
問:此種發心,有異名否?
曰:有。觀上不念外境,故名無念行。一心不動,故名不動行。心無所緣,故名無相行。心不住境,故名無住行。用般若觀照,(觀時不起分別心)故名般若行。總之,常修此行,則離分別,離能所,即是離心意識,心意識離,真心自現。發心之能事,如是如是。
○事忙人,每日必須坐一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若能坐二三次,每次一二小時者方妙。愈多愈久則愈妙。坐時須要寬衣鬆帶,從容安詳,不宜當風,不宜飽腹。坐畢緩動其身,徐開口眼,兩手搓熱,撫摩面目腰腹腿足,休息片時,然後下坐。
○平時須將唯心之理,自心是佛,二空之義,諸法無性,常常思維,以作預備。涵養省察,尤不可忽。當知世事如夢幻,人生若朝露,剎那無常,都是空忙。如能發起冷淡想,厭離想,最易合拍。以一念萬年修去,即是。勉之勉之。
四  種類
發菩提心有二種:一世俗,二勝義。發悲願心,是有為法,名為世俗。觀自性清淨心,是無為法,名為勝義。世俗不能攝勝義,勝義則能攝世俗。
問:大悲大願,是佛法要行,何以此中揀去?
曰:非揀去也。未見性人。悲願甚狹,見性時,乃能廣大,故見性為最急。所謂悲願者,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耳。今求見性。原為成佛利益眾生,即是大悲大願,何必更發。
五  不發之失
發心為總相,其他觀行為別相,別必依總,總能攝別。涅槃經云:「雖信別相,不信一體無差別相,(即菩提心)名信不具。信不具足故,所有禁戒亦不具足,所有多聞亦不具足故。」古德云:(無菩提心,三歸五戒亦不成就,以不知佛法根本故。)其重要如此。今之人,學得一肚皮佛法,而於此茫然,何哉?
六  發心功德
發心功德,說不能盡,遍於群經,廣在華嚴,瑜伽,智度等論。茲舉數條於下:
一受生利益。  發此心已,得四種利益:一種子勝,以菩提心為種子故。二生母勝。般若波羅密為生母故。三胎臟勝,大禪定樂為胎臟故。四乳母勝,大悲長育為乳母故。
二得出家功德。  居士不能得出家功德。維摩經云:(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出家。)是居士發心,與出家等,亦能得此功德。
三具足佛法。  維摩經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具足。)毗婆沙論云:(此法門是諸佛之母,諸佛之父,諸佛之眼,無生法忍之母,大慈大悲之母,常常修習,功德無量無邊,大般若經云:(如以箭射物,或中或不中,以箭射地,無不中者。)發心成佛,如箭射地,無不成者。
四入劫超劫。  世人常嫌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時期太遠。不知汝修雜觀行,尚在三大阿僧祇劫之外也。今日發心,未入劫者得入劫,已入劫者能超劫。
五諸佛授記,諸佛加被。  初發心時,佛與授記,群經有明文。如出生菩提經,大乘心地觀經,思益經,最廣在華嚴經。諸佛加被者,楞伽經云:(十方諸國土,所有無量佛,悉引光明手,而摩是人頂。)是諸佛常常加被如是行者。
六能轉女身。  藏中有轉女身經。佛說菩提心。八百居士婦,轉為男身。
七往生上品。  世人念佛,不知發心,縱得往生,只得中品下品?如能念佛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