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楞嚴經》現在正在頭上,它的重點希望大家再注意一下。現在開始是有名的七處征心、八還辨見。所謂「辨見」, 就是形成我們後世中國佛法所謂明心見性這個見。不過以《楞嚴經》的原則講明心見性,我們觀念裡頭就變成兩個階段了:第一,好像先要明心,心在哪裡?心是什 麼?第二,好像明瞭心、再見性。因為看了中文這四個字「明心見性」,意識當中、思想上自然就會形成這麼一個觀念。這個觀念並不一定準確,尤其在《楞嚴經》 所講的明心見性不是這個意思。
現在我們正在見性方面在研究,所謂「八還辨見」。怎麼樣叫見性?就是我們眼睛、思想能夠看見東西的這個功能、 這個是什麼作用?在哪裡?我們眼睛怎麼樣能夠看?看到什麼東西、能夠看、能夠思想的這一個性質,它的本質在什麼地方?這是見性。這個「性」代表能見的那個 功能,在什麼地方?並不是說,「見性」見到有個東西叫做性。就是能見的這個功能,它究竟在哪裡?
那麼現在,我們在見性、辨見方面,所以有 「八還辨見」;我們已經根據原經研究過的有四處辯論。首先,阿難提出來同我們觀念一樣,心(見的)在身體內部,佛說不是;後來阿難提出來在外面,還不是; 第三次阿難提出來在眼睛的這個神經裡面(「一處」),佛說不是;第四次提出來,開眼看到光明、閉眼看到黑暗,阿難就是那麼來答覆,佛說不是。現在再開始, 在《楞嚴大義》這一本書是二十四頁。
【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 們首先停留到這個階段。這個裡頭有一個佛學名詞先要解決了,這裡提到佛學名詞「四眾」,四眾就是佛的弟子。男的出家的是叫比丘,女的出家的是比丘尼;在家 的(我們普通在中國的方便了)就是男居士、女居士。這個「居士」是中國方便的稱呼方法。實際上不止四眾,有些經典提到是七眾,四眾再加兩眾(兩個大部 分);「沙彌」,就是男孩子出家的、沒有受過戒的,就是沒有取得正式出家人的資格——沙彌;女的出家的,沒有取得正式出家人的資格的,叫「沙彌尼」。那麼 這個沙彌,我們中國的文學根據佛學,過去還有個名稱叫「驅烏」,驅烏就是小孩子出家的,趕鳥的、趕趕鳥。農業的社會,曬東西啊怕鳥來吃掉,坐在那裡趕鳥, 是這個(來的)。實際上,這是對年輕的出家來講。以佛的戒律,不管一百歲(或多大年紀),剛剛出家,沒有受比丘戒,或者沒有受比丘尼戒,那也是「沙彌」或 是「沙彌尼」。這是加上兩眾。普通一般有信仰的,還沒有正式學佛,所謂「近事男」、「近事女」,就是說接近這個佛法的。那麼總合起來,七眾弟子。這個四眾 同七眾的問題我們解決了。
現在阿難提出來,因為聽了上面四種辯論,見性究竟在哪裡?阿難現在講,他說我曾經聽佛開示四眾;所謂「開示」也是 個佛學名詞,就是我們長輩給我們講話,我們普通現在叫做訓話,或者老師告訴學生的開導。這個「開」有開導的意思;「示」,明白的表示。後來在佛教的儀式裡 頭,那麼「開示」變成對長輩的尊稱,這是第一。第二,在《法華經》裡面的觀念,有「開佛知見,示佛知見」。實際上《法華經》裡頭構成了四個觀念:「開、 示、悟、入」四個觀念。不過四個觀念各有各的說法,不一定。也有人把它變成四個程序,先是開佛知見,打開了;再第二是示佛知見,明白表示了;第三,悟佛知 見,真的悟道了、證得了;第四,入佛知見,進入佛的真正的境界。也有人如此把它排一個次序:開、示、悟、入。《法華經》講的次序,並不是照「開示悟入」的 次序,就是「入佛知見,開佛知見,悟佛知見,示佛知見」,程序有不同。現在我們講到四眾與開示,這兩句佛學的內涵先解決了,再回轉來研究原文。
阿 難現在提出來向佛報告,他說「我嘗」,嘗就是曾經,過去聽過了;嘗是中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