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圓通的第二位,第一位就是第一個次序。驕陳如五位比丘報告先要基本上修行,從四諦法門開始生起厭離心,這個厭離 心的生起是專對出世法而講的。大乘菩薩道固然也要生起厭離心,但是在厭離中間又要生起慈悲心,這是大乘菩薩道,這個厭離與慈悲是並行。小乘道專講出世法的 最嚴重的就是必須要真正生起厭離心,這個四諦法門要把它觀察清楚,這個人世間、物質世間的一切都就無常、苦、空、無我的。八苦基本上要觀察清楚,這個世間 一切皆苦,沒有真正樂的,一切是無常都是靠不住,不永恆存在,隨便什麼東西一下就變去了,不會真實屬於我的。所以無常、苦、一切皆空,沒有一個實在的東 西;一切無我,也沒有一個真實的我,都把握不住,那麼這完全是理性、理智的觀察,理性的觀察正思維。由這個正思維到了家了,萬緣放下,一念不生也就到家 了。這八個字講起來很容易,誰都會講,就是放不下,一念不生也做不到。什麼叫一念不生呢?但是一念不生不是沒有思想,這一點又是個關鍵。把一念不生當成一 個人什麼都不想了、不知道了,那不要學佛了,那去學死人多好,或者去學做木頭做石頭,那是個很嚴重的一個墮落,那很糟糕的。
所以怎麼叫做一 念不生?一切不染著,不沾,不染污,知而不沾,用而當場放下,一切沒有留戀,隨時知道無常、苦、空、無我。由這個基礎真正發起了對世間厭離,真出了家了, 不管你形式如何,心出家了。所以真出家是心出家,光是外形假使出了家,跳出這個紅塵,心同世俗的人,思想觀念、情緒同世俗人一樣那是沒有用的。那不過是換 了一個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形象而已,沒有真跳出來,要此心真能夠跳出來,真正的厭離心發起。
但是厭離不是灰心啊,灰心也不是厭離,我們對一 些事情灰心啊那不是厭離,那是情緒的,不是理性的,這個特別要注意。真正的厭離心發起了是理性的,不是情緒。注意啊,一個人對事物一切灰心了,那是情緒 的,不是理性的,這個關鍵一定要弄清楚。不要認為自己的情緒對一切或者事業失敗,感情的失敗種種的失敗灰心了,這不算是厭離心,這也不算看空了,那是個情 緒的,那一種情緒是業報,不對的。那困擾在一種境上,困擾在灰心境上,那變成修的呢?是無記了,還不是無想定,完全落於無記果上,那不對的。
所 以基本不要輕看了小乘,大乘以小乘為基礎,必須理性真正發起了厭離心,那麼不管是在家或者出家,這才真正談得到有出世的思想。換句話說真正厭離心發起了, 差不多了,最初的就是最後的,厭離心發起了自然滅除了貪嗔癡慢一切煩惱,它本身就是在道,滅除了煩惱,本身就在道中,所以學佛再三強調首先發起厭離心。所 以四諦法門是最基礎的佛法、最重要的,四個字很容易懂,苦、集、滅、道,它所包含的內容太廣大了,不容易懂。
譬如我們在中國的歷史,先不講 西洋歷史,西洋歷史也有同樣的情形。譬如我們中國歷史在南北朝的時候,這個齊國的齊朝,那時六朝六個朝代,宋齊梁陳隋,這個六朝中間多少當皇帝的最後都是 很痛苦。所以象齊國的最後一個皇帝,整個的亡了以後,乃至殺掉公主,自己殺自己女兒,而且告訴這個女兒,一邊拿劍來殺掉她一邊講(都是學佛的喲);「願汝 生生世世莫生帝王家」,那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不要看人間的富貴是真實的。富貴的痛苦啊,它苦、集比貧寒、比一般人還要痛苦,必須要觀察得清楚。因此有些大 菩薩、大阿羅漢再來入世的時候,再來到這個人世間投胎做人要度化眾生,都不會生在富貴家,因為富貴家容易迷戀,更糟糕、更難受。所以我們禪宗裡頭講溈山禪 師,這是五宗宗法大祖師,三世為國王,他早就得道了,三次投胎做了皇帝,失去了神通,把道就丟了,就會迷住了,非常難的。
所以佛經上說太平 盛世的帝王,要十地以上的菩薩才敢發願來做,其他的小菩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