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楞嚴經》是卷五,佛講到修證、學佛修持的方法問題,這個方法提出來由六根漸次的求得解脫,那麼這個問題現在 正講到中間,原文有許多是述敘事情,我們把這一段很簡單的向大家報告講過去,跟著下面是討論修證方法的問題。今天要趕快把這個修證方法正式做一個討論,希 望諸位特別留意。上次是四句話一樣事實的記述,敘述佛把手巾打六個結這個問題,這個我們大家還記憶到的,阿難因此提出來問。
「阿難言。此勞同結。雲何解除」。 就是我們心中的妄想,所謂塵勞煩惱,塵勞。勞就是佛提出來塵勞,塵世間我們普通文學上用塵世間,這個中國文學同佛教的文學唐代以後,這四個字經常連起來用 塵世間,所謂世間就是人間世,莊子裡頭所提出來的名稱。當唐代以後加了一個字「塵」,塵世間這個塵字是從佛學的「塵勞」這個名詞這兩個字來的,這也代表了 三界有為法的世間。一切我們都在勞苦中,尤其在這個時代,佛學的形容詞更清楚了、更恰當,我們現在這個二十世紀末期的時代,到達了精密科技的時代,所有的 人類為了生存、生活分秒必爭,非常的勞苦,而分秒必爭爭來的生命活著意義究竟是不是正確的?還是個問題,現在真是個塵勞煩惱的世界。那麼總而言之,在這一 個經文裡頭「此勞」就是講我們心裡的妄念雜想,業力的根根「同結」,同佛表現的手巾上打的六個結子一樣,永遠解不開,如何去解?「雲何解除」這是阿難提出 來問的問題,也就是代表了我們大家修行用功,心中這一念如何解開了、解脫?得畢竟的清淨自在。怎麼解開?就是這一念解不開。那麼下面的描述。
「如來以手。將所結巾偏掣其左」。那麼就是說描述佛把手巾拿到左邊,這個如果演成電影表演很漂亮,佛的手也漂亮,人也漂亮,又拿個手巾好像唱戲一樣,這個蘭花手這麼一搞,非常美了,這個手巾就拿到左邊來打六個結子。
「問阿難言。如是解否」。這是一句問話,這個樣子把這個手巾打六個結,在左邊這樣一弄,唱色戲的表演一樣,這樣解開嗎?
「否也。世尊」。這四個字是阿難的答覆話,不可能,這樣解不開的。
「旋復以手偏牽右邊。又問阿難。如是解否」。佛又把這個手巾這樣轉過來在這一邊,再問阿難,像這樣能夠解得開嗎?
「否也。世尊」。 這是阿難答話,不可能,解不開。這就是佛經,佛經已經這樣很簡化了。如果要中國的過去文學寫最多六個字就統統解決了這幾句。印度的文學,尤其記述佛經要真 實誠懇華麗,所以一句一句很詳細的來。那麼我們如果照中國的章法來寫啊,這樣很囉嗦,六個字就可以解決了。現在我們不是講國文課,不談這個事了,這個大義 懂得了。
「佛告阿難。吾今以手左右各牽。竟不能解。汝設方便。雲何成解」。佛說我用手左邊一拉你說解不開,右邊一放也解不開。究竟怎麼解得開這六個結子呢?
「阿難白佛言。世尊。當於結心。解即分散」。 阿難說一個結打在那裡,那個要結的中心一抽,這個結子就解開了。這個問答的話,看起來很有意思,等於兒童答話,兒童課本,問小孩子才有這種答話,大人絕不 會這樣問答。不過佛經不要不恭敬的看法,它描寫得很精祥,很清楚詳細的。如果拿中國文章的寫法都不需要,除非現在的白話文三個字一句可以潑成三十個字,假 使古文寫法很簡單。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若欲除結。當於結心」。結論在這一句,佛同阿難講如是如是,就是這樣,我們修行做功夫也是這樣,要解脫念空就要找出來念的中心在哪裡,這個中心找不到,你想見得空性永遠不可能。所以要想解決「當於結心」就解除了。
「阿難。我說佛法。從因緣生。非取世間和合粗相」。 佛告訴阿難這裡有個重點,上面我們已經研究過。佛在討論阿難提出來問你經常說法都是一切從因緣生,可是佛在《楞嚴經》提出來很嚴重,既非因緣也非自然。拿 思想來講,既不是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