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楞嚴經》卷四,現在問題是佛答覆阿難修行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不要以生滅妄想心求清淨空性之果,第二個問題 知道自己以什麼法門一門深入去專修求證。現在正討論到佛在分析這個六根,我們這個六根怎麼樣去求證的道理。今天開始這一個問題等於做一個總結論。佛說「阿 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黏妄發光。」基本問題,自性本來是覺明的,本覺本自光明,因為凡夫加上在自性本覺本明中有求明之心,因此喪 失了本來的明覺。就是說迷沒有什麼另外一個迷的力量,就是自己一念的自信不夠,喪失了。因此跟著這個生滅妄心,「粘妄發光」,好像萬粘膠一樣粘住這個妄 念,發光就是我們六根作用很靈光的,不是另外放一種電光,就是說自己認為現在我們這個官能作用都很靈光的。
「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簡單的再做一個分析歸納的,譬如我們眼睛離了外界的明、暗---正反的兩面,「無有見體」還看個什麼?我們眼睛看到謂之明,見不見閉起來謂之暗。見明見暗,離開明暗兩面沒有別的所見東西了。
「離動離靜,元無聽質」,我們耳朵在聽的時候,有聲音是動相,上面佛分析過,我們不聽聲音,聽到沒有聲音,沒有聲音也是一種現象,這是叫靜相。離開了動、靜兩種相,「元無聽質」實際上沒有一個所聽的實質在什麼地方。
「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鼻子的話,就是鼻子通氣,感覺靈敏,一個人鼻子閉塞了沒有感覺。離開了通與閉塞以外,鼻子能夠嗅聞一切味道的這個所有的作用就不生起了。
「非變非恬,嘗無所出」。舌頭,一個是淡味、沒有味,一個是所有的味,甜鹹苦辣酸都是變味,離開了淡味同變味以外,舌頭嘗一個什麼東西?沒有所嘗的。
「不離不合,覺觸本無」。 身體來講,合攏來接觸到有個感覺,離開身體這個感受就無所謂覺,有感覺什麼。所以離合兩種分開了,身體本來無所謂感覺。不過這個要注意喲,我們覺得身體內 部這裡舒服、肚子痛不痛、胸部難過不難過也是離合,必須要有一個境界來相對的,不是只講外表,內部還是一樣。所以不離不合,假使一個中性的就是一個靜態 了,所謂感覺的接觸這個作用本來就是空了。那麼再歸納這個意識思想,
「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我們現在 的思想都有生滅,一個思想起來或者感情思想,一個觀念就過去了就沒有了,生滅。離開了生滅,所謂思想了知性,沒有什麼東西,就是個本來清淨的。佛對於上面 自己所講的,再做個簡單的分析。現在告訴我們,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念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是口念,如果老實念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等於一門深入的話,這 個時候眼睛不管外面,耳朵也不聽外面,只反轉來聽自己這個聲音,心裡也要不做其它的想,光一心念佛,乃至嘴不念,心理念,意識念,這是用意根來修的,我們 念佛是心意在念。譬如說做各種觀想也是用意根來修的,普通一般的修法多半用意根來修,尤其用到意的方面特別多。所以說有些人念佛用觀世音菩薩的法門,觀音 法門大部分還是在意根上修,這個詳細的討論下面有方法。現在佛告訴我們就是一門深入,我們的六根分析完了,你要求證自性的本體,譬如說念佛,我們唸一聲佛 號,不一定出聲心裡頭在念,六根回轉來集中這一念。下面就是修行的方法,在集中念佛這一念或者你聽自己的呼吸也可以,各種都可以,那麼什麼叫一門深入呢?
「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 也不跟眼睛的境相在跑,也不跟耳朵在跑,一念專一。譬如說我們分析動靜,大家都在那裡念佛打坐,哎喲,聽到自己有聲音或者別人敲木魚,覺得在念佛,不敲木 魚就看看他,那是木魚在念佛你不在念,心跟著外面的境界在跑了,動靜在跑了。合離:或者我坐在這裡念佛,感覺到身體上這個感覺,跟著觸覺在跑。恬變:我念 佛越念口水越甜,甘露灌頂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