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楞嚴經》是卷四,上一次正式講到佛答覆阿難修行修證方面,怎麼樣用功修行求證見性,第二個問題。等於我們現 在講一個人要想成功一件事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一個工啊,要想做好,必須把工具找好。那麼這個工具,現在我們要開始修證自己,返本還源,那麼就 是要找自己的六根根源,上次正討論到這個地方。我們再仔細一點他從六根開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他在分類做解釋,我們的眼睛能夠看,耳朵能夠聽,鼻子能夠 知道香臭、呼吸,嘴巴能夠吃東西,舌頭嘗味道,身體能夠感覺,意識能夠思想,眼耳鼻舌身意他在分析是一個東西還是六樣東西?是一是六?那麼最後佛的結論是 一個空性之體,而緣起變六種的應用。所以他說「彼太虛空。雲何為汝。成同不同,何況更名是一非一。」整個的自性像這個虛空一樣,體是一個,這個空間把它隔 成六個房間六個作用,隔成八個房間八個作用。可是我們今天人的生命之根,就是說現在活著肉體這個生命之根,是六樣工具,就說明體是一個。等於一個電一樣, 電源是一個,作用而不同。
所以佛上一次講到一半中間這個結論,猶如太虛空一樣這個虛空一樣,「雲何為汝成同不同」,這個虛空本來是整體的, 「雲何」怎麼樣可以說為你的主觀,認為「成同」就是一體一個東西,「不同」或者是說不一樣的東西?就是說「成同」就是一樣,「不同」就是不一樣。他說這都 是多餘,你的主觀,人的主觀在分別。所以說一樣不對,說六樣也不對,「何況更名是一非一」,這都是我們後天人為主觀的成見,沒有見到道體自己不知道。因此 說對(一樣)不對;說不對(不一樣)也不對。已經不對了,何況人們還把它分析很精詳的取名是一非一(或者一體或者不一體),這屬於哲學的理論,所以在哲學 研究宇宙萬有的本體是一元?還二元?還是多元?以宗教哲學來講,這個宇宙之間有個神,是一神嗎?還是多神?其實拿身體來講,我們身體上這個精神、心理的生 命心性,是一個作用嗎?還是多個作用?這是哲學的思辯。所謂哲學思辯都是人們自己的主觀所形成的思想邏輯,沒有求證到。
那麼下面佛開始分析 六根的作用,帶領我們求證。「則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所以由這個邏輯道理分析給你聽了,那麼你應該瞭解了,知道了,我們生理上肉體上的六種受用之根 (眼耳鼻舌身意),就是現在這個業報之身,我們這個業報之身,六種接觸外在同內在思想感情,同外界接觸的這個根(官能),這個功能亦復如是,也同上面這個 道理一樣,你說它是一個也不對,不是一個也不對。現在先分析眼睛,「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粘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 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上次分析到這裡,現在再講。
現在佛從眼睛上面講起,他說我們這個眼睛的作用能看見兩個大原則,看得 見叫做光明,並不一定是這個亮光,看得見有光明,看得見明白了;暗,就是黑暗看不見;假使沒有黑暗,我們眼睛壞了也是看不見也叫做暗。所謂眼睛就是開眼看 到明白,閉起眼睛什麼都看不見那個叫暗。他說由於明暗等等,注意喲,除了明暗這個大原則加一個等,當然還有很多作用。譬如我們在坐那麼多人,沒有一個人眼 睛相同,視力不一樣,近視程度不一樣,老花不一樣,散光也不一樣,沒有一個人相同,都覺得自己看見了。所以我們大家如果做一個試驗,滿堂人看一個東西,做 個科學試驗下來那就好玩了,不過我們沒有儀器啊,有儀器通通做一個試驗下來,看一個東西沒有一個人看的對的,每個人看的形象感受並不一樣。看到這個杯子都 是圓的,圓的程度還有差別。有些乃至加上視覺神經有問題的,對這個圓形的影像同一般人完全不同。所以明暗是講大原則,等:等等原因。現在細則不講,佛只講 眼睛這個作用,我們看這個作用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