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楞嚴經》講十八界,這是我們學佛的基本觀念,所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這兩種合攏來稱為十二 根塵。那麼中間眼睛看這個色,耳朵聽這個聲,中間的作用,六個作用中間三六稱十八界。十八界所謂界限,就是說眼睛看前面的色相,耳朵聽現實的聲音,中間的 作用是識的作用,那麼在唯識學眼耳鼻舌身意前面六個稱為六識前六識,後面還有兩位,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這八識的道理說明全體是一心的作用,所謂八 識心王,一個心王,不是有八個心王,不要搞錯了。這個心王統領前面八個識,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前面六個識。
識,我們現在認識這個中 國字,「認識」,我認識你,就是認識,中國文字認識這個作用。佛學關於這個識的意思---分別心、分別為識,分別我們看顏色能夠知道大小、方圓、長短、好 看不好看等等,是識的分別作用。第六意識也有分別的作用,我們能夠思想的這個就是第六意識分別的作用。有時我們不思想,比如說我們靜坐,不管你修顯教、密 教、念佛各種靜坐下來心裡頭的妄想分別不動了,你還知道很清淨,這是第七識思量,思量的作用,不是思想,想是想,想是第六意識粗的分別作用。思量不是思 想,能思是很細,好像自己已經不動心了,可是還知道,那個境界是第七識,是第六識的意根思量的作用。
《楞嚴經》現在討論十八界不討論這個問 題,而討論六根六塵中間十八識怎麼起來的,誰做主的。以佛學的道理,我們由眼睛開始六根能夠看相對的六識這個作用,《楞嚴經》有句名言,我們上面好幾次以 前提到過「前塵分別影事」,這是現前的,我們現實的由第六意識分別而知道各種影像,能夠思想、能夠有感覺、能夠有感情、能夠痛苦、能夠知道歡喜高興,這一 切作用因緣所生,不是有個主宰的也不是自然來的,都是因緣所生。
可是在《楞嚴經》這裡呢?否定了,非因緣、非自然性,這是直指本體,就是 說那個能起因緣的作用的那個功能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因為現在我們上次提到過,佛講的是第一義,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同時,討論到這個問題,佛說明非因 緣非自然性正是阿難要問的兩個重點,一個重點他問怎麼能得定修止,得奢摩他,不動心,因為阿難這次動了心了,怎麼不動心得止。第二問題問怎麼能夠開悟明心 見性成佛?佛一路答下來,還沒有答覆完,佛一路給他分析,分析到十二根塵,都是非因緣非自然,要抓住那個生命本來那個東西,換句話說你才真正得了定,得到 了止,所謂楞嚴大定,也就是法界大定,不要你去定它,本來就定的,本來得定的,真的止。那麼現在分析非因緣非自然性,修定過程中間的止觀,觀就是分析清 楚,觀察清楚,那麼這個問題還沒有討論完,今天再開始討論十八界的問題。在這個十八界裡頭例子都是一樣,重點我們或者討論到兩三個重點,我們首先先討論眼 與色這個關係,中間我們研究看佛分析我們的感覺狀態---這個受陰,身和觸就是發生感受的作用,譬如我們念佛做功夫,最重要打坐起來都困在這個感覺狀態 上,所以在感覺狀態上要止觀清楚,非因緣非自然,第三我們大概討論意,思想的問題。抽三個要點,下面再跟著討論下去。
「復次。阿難。雲何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十八界所發生的作用完全是本體的功能、自性功能所起的作用。它的現象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都歸到本體的功能上來。本體的功能是我們現在的話,是自性,佛 在這裡有一個名稱叫如來藏,就是心所轉了,歸到心王,圓明清淨自性,如來藏性,妙真如性,真如也就是本體的代名詞,自性的代名稱。他說這個十八界的作用, 不管是物理的、精神的,生理的、思想的,都是這個自性功能所發生的妙用。說明這一點,下面分條的討論。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於眼識」。 阿難,照你們學佛的,跟著佛很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