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石康
  我見過郝明義先生。
  那是約幾年前在北京的一次活動上,只記得郝先生坐在一只輪椅裏,面帶微笑,與別人點頭說話。
  那是我相信“生命就是迷茫”歲月,我也曾花去大量時間去閱讀哲學及宗教類書籍,試圖從別的人類那裏探得一些相關經驗,用以緩解我因多疑而產生的焦慮,這一種追尋直至了解佛教之後才慢慢消逝,但說到從佛法中知道了什么,我至今仍是無話可說,有些人就是想知道一些事情,即使花費力氣也在所不惜,這是一種性格。
  生命中總有一種試圖抓住什么的沖動,人們回首往昔,或是展望未來,多半希望握有一種線索,用以確認自我存在,這是一種倔強,人們生活在煙霧之中,卻厭惡那一種生命中深刻的徒勞感。
  郝明義先生同時是一位回首者與展望者,在他生命的某些重要時段,尤其是那些彷徨無助的時刻,佛法成為他調整自己心態的關鍵法門。
  可以看出,他一直對獲得信仰具有信心,並且用信仰來證明他行動的正確性,這樣一種心態在我們這個時代並不多見,在他看來,正確的見地最好同個人的行為准則結合起來的,使見地得以顯現,而個人行動也是表現正見的一種最佳方式。
  事實上,我認為這本書在借用學習佛法來表達作者內心生活的一種嘗試,我們這個時代,人們並非不重視別人,卻多半忽略別人的內心生活,我們很需要的友誼,卻無法找到通往友誼的路徑,因我們對於交流內心生活是如此地不熟悉,以至於我們錯失一種擁有共同精神生活的慰藉,就如同我們探望某人,每一次都倚在他家的門前匆匆說話,而從未想過邁步進入。
  郝明義先生這一回把家門敞開了,任何人都可以進去,看一看他的內心,他所談到的那些斷斷續續的話語,也許正是對於人生真正重要的東西。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