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
  
  慣性就是累積而成的習性。喜歡看書、聽音樂是慣性;布施、行善,是慣性;睡午覺也是慣性;做事拖拉、賴床、有購買慾,也是慣性;隨地吐痰、經常遲到、叉腰等,都是慣性。
  
  牛頓的慣性定律,說道:「靜者恆靜,動者恆動」。人的善惡習性,也是如此,如果我們不常自我觀照,不自我改進,日常的小習慣、小動作,久而久之就變為慣性。
  
  慣性就如地球,每天保持等速自轉,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卻察覺不出來。如斜眼看人、不予而取、口頭禪、搖頭晃腦、手腳擺動、講粗話、擠眉弄眼、講話 大聲、說謊、對人苛刻、懈怠、拈花惹草、攀緣、沽名釣譽、好名好利、搬弄是非、喜歡替人戴高帽子、抽煙、酗酒等都因習以為常,而渾然不覺,「如入鮑魚之 肆,久而不聞其臭」。
  
  此外,任勞任怨、你丟我撿、隨喜功德、說好話、勤奮、節儉、好學不倦、助人為樂、幽默感、歡喜說笑、樂觀、運動等,都是久而自芳的好慣性。
  
  佛教經典《愛道比丘尼經》,提到「女人八十四態」,這就是女人的八十四種慣性;《毗婆娑論》也有提到,佛陀的弟子畢陵伽婆蹉,過去五百世中為婆羅門, 生性憍慢,呼婢喚女已成習慣,每次過恆河,都喚河神為「小婢」,雖然佛陀要他向河神道歉,他還是慣性地對河神說:「小婢!莫瞋,我與汝懺」;而佛陀的大弟 子,頭陀行第一的迦葉尊者,有一次他聽到四乾闥婆王奏樂,竟然不自覺地手足舞蹈起來,原來迦葉尊者過去生中曾作樂人。可見,習性一旦形成慣性,就很難改 過。
  
  唐朝白居易的「慣聽梨園歌管聲,不識旗槍與弓箭」,以及孟子所說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是在說明,人民如果慣於安逸的生活,這也是國家的危機啊!
  
  除了個人習慣上的慣性外,生活環境、企業政策,也都有慣性。慣性不見得都是不好的,但是,即使是好的慣性,沒有做適度的調整,也會脫離社會的潮流,而且很容易被淘汰。
  
  個人改變不好的慣性,才能進步;企業改變慣性,才能別闢蹊徑;國防改變慣性,才有危機意識;生活改變慣性,才能多彩多姿。
  
  《後漢書》曰:「匪砥匪革,終淪嬖習。」所以,如有不好的慣性,一定要痛下決心改過,以免淪為惡習。《人間福報》2003年2月16日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