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心念(1996) -- 星雲日記42 星雲法師著
2011-2-15 16:10:18
■七月 一日 星期一
應教育院院長慈惠之請,晚八時參加叢林學院學生的結業典禮,勉勵全體同學––
人家不一定會了解我們,任何教育方式,都不如自我教育來得好。只是自己鞭策自己的力量有限,常常會受環境或人為因素所影響,所以不得不藉外在的教育,尤其是社會教育來磨練。拓展自己的眼界、心量,可從四個角度來著手––
1.思想國際化︰一個人的思想若不開拓,做事就會墨守成規,要能讓思緒海闊天空,才能心包太虛。一個人若心裡能容一個家,就能做家長;容一個省,能做省長;容一個國,可以做總統。心量有多大,容納的世界就有多大。
佛陀常教誡我們,對眾生要有平等觀、平等心,看世間一切萬物都很平等,才能將心量放大如虛空。如果連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都不能包容,如何擁有世界?佛門的「冤親平等」不外告訴我們,一切的惡人、壞人,都是我們的逆增上緣,都可以成為我們的善知識。
要把自己的思想擴大,才不會侷限於一方,要發大心,建立國際化思想,包容世界宇宙萬有,來成就未來的佛國淨土。
2.生活律儀化:人心易散亂且放逸難收。人格需要在生活中培養,在叢林生活中所訓練出來的人之所以不同於社會人士,乃是在於生活中有規範,行住坐臥合乎律儀。
一個人只要能守住律儀,不管外在環境如何污染,一定會是一朵淨蓮。想要成功,平常就不知要付出多少辛苦,尤其是青年時期,一定要受過社會大冶洪爐的磨練, 才能成器。而這段熬煉期,心中一定要時時有佛菩薩,舉止行為一定要有因果觀念。自己做自己的工程師,讓律儀來塑造自己的風格。
3.語言清淨化︰有人喻惡口如糞坑,妄語是欺詐,良言一句三冬暖。會講話的人,可以講出法喜來。不要逞一時之快,口無遮攔,或講一些挖苦人的話,這些都是很損陰德的。
修行最討巧的方法,不外是身(禮佛)、口(言語清淨)、意(好心好念)的清淨,懂得修持的人,口德要好好莊嚴起來,自我規畫「要如何說話?」隨時備有一百句可以給人歡喜、給人受用、可以讓對方接受的好話,走到任何場合,口語都能散播芬芳。
4.學習熱烈化︰平常課堂上所學就像是牛在吃草,學期末放暑假期間,正好是反芻的時候;平常在吸收,暑假在消化。如何學習?不外––每天寫日記、寫雜感、 練毛筆字、研讀經典、每日一善、為常住服務、找佛學資料;也可以三、五人自成小組,利用暑假學習典座、寫作、法務、知客,在暑假裡忙起來。學習如同煮東 西,中間不可以斷火,否則東西會煮不熟。雖是放暑假,但不可以太放逸。若能好好利用暑假用功,其收穫絕不亞於整個學期在課堂上的所得。學如逆水行舟,不進 則退,有心就會有力量、有成績,希望大家都有一個很充實的暑假。
■七月 二日 星期二
在「老報人」陸鏗先生的帶領下,上午八時,來了幾位貴賓,有張佛千先生、唐德剛教授、劉紹唐先生以及崔蓉芝女士、洪美珍小姐等人。
於法堂奉茶後,親自陪大家巡山,並參觀「佛光山三十周年收藏展」,在這些行家眼中,尤其唐德剛教授站在歷史學的眼光,許多收藏的文物經其解說,更顯得彌足珍貴。
下午一時三十分,特集合徒眾及叢林學院學生於大會堂,請張佛千先生等人,和大家見面,並說幾句話––
張佛千先生︰「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後,內容變得更深廣。宗教如果不能與藝術結合,就不易發揮,很多外來的宗教到中國不能發展的原因,大多是因為不能跟藝術 結合。文學是藝術的一項,中國文學把佛教表現得更真、善、美,比方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的精神內涵與唯美象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