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救濟,也是人道精神的表現,但是不能另有企圖或目的。至於兩國交惡時就用 經濟封鎖、經濟制裁,這就如小孩子,感情不好時就把以前給對方的東西要回來,這是幼稚、膚淺的表現。現在的政治人物要有政治家的風範,不要有侵略性,要發 揮和平、尊重、友愛、互助的精神,因為這個世界不是你貧我富、你無我有就好,古今很多的革命都是為了貧富不均,都是為了飯食問題,能夠把這個問題解決,世 界才能和平,否則戰爭不斷,絕非人類之福。              七、世界上有不少國家由於社會福利制度太完善,反而導致國家的財政發生危機,請問大師對社會福利制度有何看法?      答:世界上愈是文明、先進的國家,政府愈是重視人民的公共福利。但是,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再好,有時還是很難周全的照顧到社會各個層面的需要,甚至綜觀 目前世界上社會福利完善的國家,人民只靠政府救濟,往往養成好逸惡勞,不思自力更生,甚至使得人心因貪而逐漸墮落。這是因為國家對民眾只給魚吃,卻沒有給 他釣桿,也沒有教他們釣魚的方法,所以福利愈好,反而養成民眾懶惰、貪心,不事生產,好吃懶做,只等國家救濟,到最後一個國家失去了生產力,只有坐等救濟 的人民,當然國家會被拖垮,自然成為危機。

根本解決之道,要從教育做起,要教導民眾勤勞奮發工作,要過簡單樸實的生活,要有如佛教講「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的惜福觀念,要懂「如蜂採蜜,不損色 香」的安貧人生。做人不但不貪吝,而且樂善好施,熱心公益,從觀念上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人人發揮自己的生命能量去助人,而不是坐等政府救濟,能夠 發揮全民的力量彼此互助,政府自然不會感到吃力。

其實現在各國除了政府主導的社會福利事業以外,也有很多公益事業團體,通常是由民間發起的各種基金會、社團、財團,乃至各個宗教團體所從事。公益事業的推 動,所表現的其實就是人類互助合作的美德,也是人性善良面的發揮,在佛教來講,更是大乘佛教菩薩道的實踐。

佛教從古至今一直很積極的從事社會福利事業,從古代的植樹造林、墾荒闢田、鑿井施水、維護泉源、利濟行旅、興建水利、設置浴場、興建公廁、建立涼亭、經營 碾磑、設佛圖戶,到現在的築橋舖路、急難救助、施診醫療、養老育幼、監獄教化、社區服務,乃至設校興學等,真是不勝枚舉。

不過,一般人所謂的公益事業,大多偏重於救濟性質的社會服務,尤其社會各界總把佛教定位為慈善團體,所以政府對於直接從事慈善救濟的寺院團體,總認定其 「功」在社稷,每年都會頒獎表揚。其實,宗教並非僅止於慈善事業,宗教的真正目的在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因此我曾建議政府,對於佛教的教育、文化事 業,如人才的培植、書籍的出版、信仰的提昇、風氣的改善、人心的淨化等,都應列在評估之內。否則如果社會各界把佛教侷限在公益與慈善事業,如此佛教何異於 獅子會、扶輪社等社會慈善團體呢?

遺憾的是,到現在一般社會大眾的認知裏,還是以為佛教慈悲為懷,因此總將佛教侷限在慈善救濟的框框裏;殊不知佛教最大的功能,乃在於培養人才,並透過文化教育來傳播佛法,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這才是佛教對社會人民的貢獻與職責所在。

尤其,慈善救濟人人能做,但是推展教育來淨化人心,則非人人可為。一所寺院道場,其功能並不亞於一所學校。寺院不但是善友往來的聚會所、是人生道路的加油 站、是修養性靈的安樂場、是去除煩惱的清涼地、是採購法寶的百貨店、是悲智願行的學習處,更是一所療治心靈的醫院、維護社會正義的因果法庭、啟發道德良知 的教育學校、提昇文化修養的藝術中心。因此,慈善救濟雖然能夠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