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佛七開示 學誠法師講述
2010-8-6 17:01:05
學誠法師講述
法音1996年第3、4、6期
(編者附識:學誠法師佛七開示本應有七篇,但因其中一天未作錄音,所以本刊只刊登了六篇。)
第一天(農曆十一月十八日)
今天是佛七的第一天,從昨天晚上起七到今天,二序大眾都來參加了,看到大家一起認真地念佛,我很受感動!
我雖然出家已經十多年了,參加過很多佛七、禪七,出外參學也有不少所見所聞,但在廣化寺還未曾主持過佛七。這是什麼原因呢?第一,我知道本寺念佛堂裏常年念佛,有見地的老修行很多,而我自己對念佛法門的體會也不很深刻,所以一直不敢主持。再則,佛七、禪七在佛法的行持上是極其重要的一環,理應禮請有修有證的大德來主七,否則,很難舉行得如法圓滿。但遺憾的是,目前國內諸方叢林都難以請到有修有證的大德來主七,所以,當今叢林大眾共修的情形難復舊觀了。
此次舉行的精進佛七,對佛學院的許多同學來說,恐怕還算是一件新鮮事吧!諸位能不乏興趣,踴躍參加,可以說對念佛法門滿懷信心,只是對這一法門的殊勝理論及行持方法不甚明瞭,所以大眾師父要求我講一講念佛的意義,期望能夠更加真誠地念佛修行。由於這個緣起,所以決定每晚安排一段時間,講講我對淨土法門的一些膚淺認識,以便使大眾師父對念佛法門加深瞭解,生起信心,今天講的題目是:
放下萬緣 一心念佛
放下什麼?外則宇宙萬有,人我是非;內則身心世界,妄想雜念。這些東西要是看不破,放不下,那就萬般煩惱掛心頭了,又如何能在念佛堂裏自在地念佛呢?合外在的繁雜境遇和內在的煩惱思緒,稱之為萬緣。
萬緣所包括的內容很多,但究其主要的,可以說是造成有情生死輪迴不息的業因。業遇到種種因緣而產生果報,由於每個人所作的業不同,所得的果報亦不同,但都是自作自受,任何人都代替不了,它有很強的作用力和牽引力,故稱之為「業力」。
我們想好好用功,發心念佛,而心念總是無法靜下來,這就是業力在作怪。佛經上說:「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又說:得到人身猶如「盲龜得浮木」。意謂大海裏有只海龜,眼睛是瞎的,每過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一塊浮木中間有一小孔,在海面上漂流,等到有一天海龜浮出海面時,能恰好地鑽進浮木孔中,這是何等的難遭難遇!我們在六道中得人身的機會就與此相似,非常希有難得!因此,我們一定要珍視自己得到人身的價值,縱有百年三萬六千日,過一日就少一天,必須認識清楚,空過此生就太可惜了。
念佛時,務必一切全然放下,譬如平時講話喜歡講是非,做不應當的事,起想入非非的念頭,念佛時要把這種種都放下。念佛——關鍵是一心念。念的含義,同學們都明白,念字從今從心,就是現前一心,一句佛號從心裏清清楚楚地念出來,還要明明白白地聽到心裏去,念念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這才是念佛。如果一邊念佛一邊不停地生出別的念頭來,想別的事情去,那還是念是非,而不是在念佛,應達到每一個心念都是佛號。
為何要這樣呢?因為一心不可二用。那麼,一心念佛該如何下手呢?首先要心平氣靜,不急不慢,不可貪多急念,以為念得越多越好,這樣很容易疲勞,疲則難持久。也不是悠悠閑閑,抱無所謂態度,念多少算多少,那樣佛號提不起來,終則放逸懶散。而是要歷精進佛七一樣,安排好時間,從從容容地念,念茲在茲,就容易得一心。
《像法決疑經》說:釋迦牟尼滅度後,「初五百年,持戒堅固」,比丘持戒清淨,證得解脫,所以正法時期,比丘以持戒而得解脫。「像法一千年,禪定堅固」,像法時期,比丘較注重禪定的修習,以禪定證解脫。「末法一萬年,念佛堅固」,末法時期,比丘大都修念佛法門,以念佛了生死,出三界。所以,淨土法門得以廣泛地流傳,大家都弘揚修學淨土法門,所謂「家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