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印度之小乘宗派源流
第一節  教義之分派
一  上座大眾之分派
甲  分裂之遠緣
今考佛弟子中有上座大眾之部類名稱者,實起於佛示寂後窟內外之結集。彼時雖未分裂為二派,且佛寂百餘年後分裂為上座大眾之二派亦與結集時窟內上座及窟外大眾無何淵源,但名稱之襲用,未始非一遠緣也。又相傳阿難陀尊者經行林間,聞一沙彌誦伽陀云:『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  而能得見之』。尊者呵以此非佛說,亟令更正誦云:『若人生百歲,不了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見了之』。數日後聞前沙彌誦水潦鶴如故,詢之,乃由彼剃度師謂阿難陀已老耄昏憒,記憶錯亂,乃令沙彌仍誦如故,尊者嘆息示寂云云(見付法藏因緣傳)。亦可見當時已有各宗其所聞之眾矣。復次,佛教初期盛行中印度,至阿育王時遍布五天兼及西域、南洋、混合多數方土風尚各異之民族同為一佛教徒,其內部自應易起分歧。若耶舍尊者與吠舍離僧會議非法十事,雖義關律學,且仍勒歸一律,要亦僧眾分裂之見端也。設非醞釀已至成熟,則大天縱雄辯,亦何至遽得大多數僧之宗仰哉?故細察其分裂之緣,所由來遠矣。
乙  分裂之主因
按玄奘三藏譯世友菩薩造異部宗輪論云:「如是傳聞:佛薄伽梵般涅槃後百有餘年,去聖時淹,如日久沒。摩竭陀國俱蘇摩城,王號無憂,統攝瞻部感一白蓋,化洽人神;是時佛法大眾初破,謂因四眾共議大天五事不同,分為兩部。一、大眾部,二、上座部。四眾者何?一、龍象眾,二、邊鄙眾,三、多聞眾,四、大德眾。其五事者,如彼頌言: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基師述記引大毗婆沙論,敘大天在家時曾烝母、弒父、弒阿羅漢、弒母。出家後又誑徒、誣佛,乃為一五逆十惡具備之人。五事者:一、阿羅漢為餘魔等所誘,得有漏失不淨之事,頌餘所誘是。二、阿羅漢得有不染汙無知,頌無知是。三、阿羅漢得有處非處疑,頌猶豫是。四、阿羅漢但由師令證入,不能自知,頌他令入是。七、大天自知罪重,夜呼苦哉,弟子驚問,飾謂聖道須因苦聲起,頌道因聲故起是。此一頌即大天集其誑徒之說,以誣為真佛教者也。由諍五事,致僧分裂:以無憂王時,高僧多聚居雞園寺;大天出家後,善能講誦三藏,王時請入內宮說法,臣庶多所歸仰。後雞園寺上座漸歿,布灑陀時輪大天昇座說戒,當眾宣說誑徒之五事,誣稱是真佛教;眾中之有學無學持戒多聞修靜慮者,咸起斥云:『汝言非佛教』,於是廣集四眾,分成兩朋,鬥諍紛然,不能和息。無憂王躬至寺中,從大天請,依多數為解決,時附和大天五事之凡眾多,而否認大天五事之賢聖少,王遂訶伏上座之賢聖眾,僧乃分裂為上座與大眾二部云。
丙  分裂後之狀祝
無憂王既贊成附和大天五事之多眾,彼否認大天五事諸上座,乃相約捨離雞園寺,現神通力,同往迦濕彌羅國。無憂王聞之,雖嘗堅請重返雞園寺,卒以上座眾不允,遂就迦濕彌羅造鴿園寺等數百僧伽藍以居之,盛行上座部之化。而無憂王所居波吒釐城,則相率奉雞園寺內附和大天之大眾部僧,於是上座與大眾之二派,分道揚鑣,各傳所宗。依此二部為本,遂更分裂出下述諸部。然異部宗輪論傳佛示寂二百年時,更有一名大天者,多聞精進,重提五事,似係一人傳說異詞,論主隨聞兩存耳,又基師瑜伽略纂頗褒譽大天;分別功德論且云『唯大天一人是大士』,則若非別有一人名大天者,必出於宗奉大天之大眾部所傳說耳。由是可反證上座部所傳說大天五事及其惡行,未可盡信。而此中所云大天,必係多聞精進之傑出人才,為僧中後起之新進派領袖,由之分立為大眾部,可無疑義。抑推其諍論之起,起於上座漸歿,輪大天昇座說戒,可知向來雖未分裂,第因上座猶多,致新進派無由表見耳,實則其潛勢力積之深矣。
二  大眾部之一再分派
甲  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