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佛教與科學
1、佛教與科學的比較
佛教與科學,都想揭開宇宙人生的秘奧,都想了解人生構造的原理,都想解救人生的困苦,和造福社會人群。二者研究都是用演繹與歸納方法,二者研究範圍也離不開因果定律。可惜科學的觀點,僅基於數理、物理,所以科學研究的對象,只限於物質現象,無法透視物質的本體。其研究結果,也只限於物理,似理而非真理。
佛教的重點,在於人靈性的尋求與證得,所以佛教能從物質現象,透視物質本體;不但從因果定律關係,發現宇宙人生構造的原理,同時認識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結果是真理的證得。科學家們所發現的物理,似理,在不斷的求證中,同時也不斷被推翻,人們美其名曰科學進步,實則是科學知識的不究竟。
至於佛陀所證的真理,數千年來仍然迄立不動;無論時代巨輪進入任何世紀,絕不可能拋棄佛所發掘的人類智慧。無論科學如何進步,也無法推翻佛所體證的人生真諦。因為,科學知識僅限於人類意識範圍;雖然,近代科學家,已作有限度的放棄主觀,用較客觀的態度來研究自然,但所謂客觀,仍然未能超越人的意志,始終在六根對六塵的境界內兜圈子,無法突破人的幻想與錯覺,更無法衝出物質的黑幕,而發揮人靈性光輝的一面。
佛教,主張無我,不但放棄自我的主觀,連放棄自我主觀的客觀亦不存在,甚至連客觀不存在的概念亦不可得,徹底掃除人性中的妄想、幻覺、錯覺與不覺,以人性本具的如如智,證如如理,所謂理智一如。這種理智一如的內發智慧,及親自體證的真理,並非科學家們坐在科學館中,可以用儀器解剖出來;正如解剖一具屍體,無法捉摸其靈魂一樣。但這真理卻是全人類所追求之鵠的,也是科學家們朝夕思索的對象。
還有佛教所推動的慈悲,絕非科學家在實驗室中可以實驗;正如父子之親,夫婦之愛,道德之美,正義之善,科學家們無法拿在顯微鏡下觀察一樣。但這慈悲的精神,正是人類今日急切需要的精神文明。今日人類心靈的空虛,精神的苦悶,生活的徬徨,生命的威脅,現實的恐怖與困擾,已經打破歷史紀錄,請各位想想,這些不幸,何以不發生在遙遠的原始時代,而出現在科學極端發達的今天。我認為主要的原因,是科學缺乏宗教修養,忽視精神文明,過於傾向物質享受所致。特別是缺乏佛教慈悲的思想,博愛的精神,所以在功利主義策劃下,在利慾薰心的環境中,科學的發明,竟然變為殘殺人類的武器,人類發明科學,科學反而毀滅人類,這何止是廿一世紀的危機,抑亦是現代人的恥辱。
2、佛教可助長科學的發明
我們要解救現實世界的危機,洗刷現代人的恥辱,非運用佛教的真理,駕馭科學的野馬,進入道德的正軌不可。因為佛教的真理體證,及道德的發揚,實在有助於科學的進步與發明。例如,釋尊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無需借助科學儀器,但憑佛眼觀察,已經知道一缽水中,有八萬四千蟲。又如佛的宇宙觀,認為宇宙是廣大無涯,不可限量;其間充塞無量無數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我們所見的太陽,周圍都有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九個大行星,及廿七個衛星,一千一百多個小行星。由如是眾多星球所構成的太陽系,在佛教名為一個小世界。積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以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再以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每一個大千世界,名為一個佛國土;而宇宙間佛國土之多,實不可限量。
彌陀經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士,有世界名曰極樂」。藥師經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如來…。」如是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十方都有無量佛國土;然每一佛國土中,皆有無量眾生居住,為諸佛教化的對象。
現代科學,始知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不過是太陽系中一個小行星,而太空中竟然有數不盡的太陽系,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