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語錄
  南懷瑾說: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任何人讀了《大學》的“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名言,都會為之首肯,認為是有道理。即使現代,美國式的民主社會,當他們要選舉總統的時候,就會要求候選人的人品和家庭夫婦關系等,沒有汙點或缺點。這便是東方西方,“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道德要求。
  經典回放
  選自《大學》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譯文】古代那些想在天下推行明德的人,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治好自己的國家,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先修煉好自身品德;想修煉好自身品德,先端正自己的心態;想端正自己的心態,先培養自己的誠意;想培養自己的誠意,先增進自己的智慧;想增進自己的智慧,先減少自己的貪欲。
  大師釋疑
  齊:整頓、管理的意思。
  誠其意:使其意誠,即讓自己誠心誠意。
  致知:使智慧通達。
  格物:使內心的物欲一點一點減少。
  學儒一得:貪婪導致愚蠢
  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現代人看來,有些不合邏輯:能管好一個家庭,真的就能管好一個國家嗎?
  我們當然得以《大學》成書的年代為背景來探討它的含義。那個時候的國家自然沒有現在這么大,方圓幾百裏、上千裏的諸侯國有幾個,多數是方圓幾十裏乃至幾裏的小國。而那時候的家就遠遠不止現在這么大。現在一個家庭一夫一妻一個孩子,父母雖然健在,老倆口怕跟兒媳鬧意見,還不願住到一起,“自成一家”。人口這么少,說到“管理”二字好像還有點誇張。
  那時一個家庭一個妻子幾個妾生一堆孩子一大堆孫子,聚到一起擠滿一屋子。而且這個“家”字不是指家庭,而是指家族;不是指一個家族,而是指三族:母族、父族、妻族。三族的事都是“家事”。從曆史資料來看,那時一個士人如果當了官,有了封地,需要給三族的成員安排工作,使他們獲得收入。比如《說苑》記載,齊景公聽說晏子家裏窮,想把一個千戶的縣邑送給晏子,晏子辭謝說:“我家裏不窮啊!君王的賞賜,使我父、母、妻三族都受到恩澤,還惠及我的朋友,還有餘錢來救濟窮苦百姓。”“朋友”是指食客,也要靠這個官吃飯。既然跟三族及朋友都存在密切的經濟關系,必然存在管理關系。而三族的成員,個個沾親帶故,“打斷骨頭連著筋”,那比管理一般百姓要難多了。略有偏心,人家不服;說話不到位,人家不愛聽;稍有不合禮儀的地方,人家會說閑話,弄不好,年高的長輩還會指著你的鼻子數落一頓。所以,管理一“家”,難度不亞於管理一國,而且對個人能力、修養的要求非常高。由此可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合乎邏輯的,其中以修身為前提條件。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另一條邏輯線,其中以“格物”為前提條件。
  對  “格物”一詞的含意,以前學術界有過不少爭論,莫衷一是。漢末鄭玄對這二字的注釋是:“格,來也。物,事也。”合在一起,竟然是“來事”。鄭玄注“六經”,曆來被奉為權威,但對“格物”二字的注釋,未能令人心服,所以後世屢有新注,亦未形成定論。顏元《習齋餘錄·言行錄》稱:“格物之格,王門訓正,朱門訓至,漢儒以來,似皆未穩。元謂當如史書‘手格猛獸’之格,‘於格殺之’之格,即孔門六藝之教是也。”“王門”是指王守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