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我們通常認為寬厚是一種美德,實際上,寬厚只有跟莊重合起來才是一種美德。
  第二德是“柔而立”,即溫和而有主見。性情溫和的人,能夠耐心傾聽別人的意見,但是意見聽多了,就存在選擇的困難,左思右想,這也不行,那也不好。所以溫和的人如果沒有主見,就會優柔寡斷。兵法雲:“三軍之災,起於狐疑。”優柔寡斷的人肯定不適於帶兵打仗。同樣也不適於擔任其他行業的領導,否則會錯失所有機會。所以性情溫和本身並非美德,如果加上有主見,就變成一種美德了。
  第三德是“願而恭”,即講原則而謙遜有禮。講原則的人,嚴格按制度辦事,不徇私情;嚴格遵循做人原則,不隨波逐流。這種人令人敬畏,但不一定招人喜歡。震懾力強而親和力不強,威力大而威信不高。人們“敬鬼神而遠之”,於是難以聚眾。如果加上謙遜有禮,讓自己變得圓潤些,使別人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講原則是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著想,而不是為了傷害別人,別人的敬畏就變成敬愛了。
  第四德是“亂而敬”,即聰明能幹而敬業。聰明能幹的人,接受新事物強,學習知識、技能時,往往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但容易流於表面,舍不得下苦功夫鑽研。而且好高騖遠,總想幹大事,不願幹小事。如果加上敬業精神,對任何事都認真對待,精益求精,這樣的人才真正能幹成大事。
  第五德是“擾而毅”,即頭腦靈活而有毅力。頭腦靈活的人,善於變通,不鑽牛角尖。但太靈活了,可能活得站不住腳。稍遇挫折,就想改弦易轍;稍感困難,就想打退堂鼓。因為他總是在變化中,變來變去,還是庸人一個。如果加上持之以恒的毅力,改變行進方式而不是改變目標,改變處理辦法而不是放棄問題,那么無事不可成就。
  第六德是“直而溫”,即正直而又友善。正直的人,是非觀念強,嫉惡如仇,看見不合理的事就想幹預。這樣很容易傷害別人。如果加上友善的態度,在論辯是非、區分曲直時注意方式方法,小心呵護對方的自尊心,就能讓別人口服心服。
  第七德是“簡而廉”,即坦率而又有節制。坦率的人,事無不可對人言,把問題擺到桌面上談。如果沒有節制,把隱私、秘密都抖露出來,或者隨意說傷害別人的話,後果會很嚴重。坦率加上節制,該談的直言不諱,不該談的一言不發,這是一種德行。至於什么該談,什么不該談,這是另一個問題,那不是三言兩語能說得清的。
  據有關人士調查,絕大多數商界頂尖人士都具備說話坦率、言無不義的特點。這就是所謂“簡而廉”。如果信奉“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之類的論調,說話吞吞吐吐,總想有所隱瞞,在毫無必要撒謊的事情上習慣性地撒謊。這種人通常只是小人物。
  第八德是“剛而塞”,即剛強而務實。性格剛強的人,言必行,行必果,一旦作出決定,就堅決執行。但有時也可能為了面子,固執己見,明知說錯了,也不肯認錯,仍然爭執不休;明知做錯了,也不肯改變,一條道跑到黑。如果加上務實精神,只堅持對事情有好處的做法,只堅持於人於己有好處的觀點,就是一種傑出的品格。
  第九德是“強而義”,即勇敢而又符合道義。勇敢的人,無所畏懼,如果不論善惡,率性而為,只是一種惡習。如果凡事依循道義,就是一種美德。
  以上九德,都是“陰陽合德”,都有兩面性,離了哪面都不行。但是,一個人很難九德俱全。如果某些方面“陰陽”背離,還是有相對比較可取的一面,通常來說,寬厚不如莊重,溫和不如有主見,講原則不如謙遜有禮,聰明能幹不如敬業,善於變通不如有毅力,正直不如友善,直率不如有節制,剛強不如務實,勇敢不如符合道義。
  打個比方,在封建社會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