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能啟發萬物生生不息,天是仁愛的;地是包括田野、山林、江河、湖海等能包容寬厚載物,地依靠天時以成熟萬物,地是恭順的;人在天地之間,稟受天地之精氣,也就是承受了仁愛與恭順的氣息,就自然行孝了。所以這個孝,就含著仁愛與恭順。所以孝是含天地之德。所以孝,是宇宙的精華。孝,是天性。孝,是一切道德的總綱。
曾子又問孔子:「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意思是說,請問聖人的道德有沒有比孝更高的了?子曰:「夫聖人之德,有何以加於孝乎。」孔子回答:「聖人的道德沒有超過孝道的了。」儒家認為以孝為中心,把這種仁愛恭順父母之心推廣到君王則忠誠,推廣到兄弟則友愛,推廣到夫婦則和睦,推廣到朋友則守信,推廣到天下人民,則能敬愛天下的人民。正如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認為以孝道治理天下是「聖治」,使「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意思說,因為孝是根本,所以以孝治天下,自然政通人和,國泰民安。所以孔夫子才會說孝是至德要道。
我們真是感謝至聖先師孔子,一部薄薄的《孝經》就把孝的理論給我們說的這麼清楚。
接下來,我們再介紹一位聖人,他從另一個層面,也把孝的含義給我們揭示無疑。
2.佛家──述之以恩德
這位聖人,就是釋迦牟尼佛。我們知道,他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原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即現在的尼泊爾)的太子,名叫悉達多。西元前六世紀中期,有的書記載是西元前565年降生的。當時的中國正值東周春秋戰國時代,他與孔子幾乎是同一歷史時期的(孔子西元前551-前479年)。悉達多太子看到人間生老病死的痛苦,決定捨棄了宮廷富貴的生活,出家求道。經過五年的參訪、拜師求學,又經過六年的苦行,樹下悟道,終於成佛,證得圓滿的智慧之後,又到處講學,幫助眾生覺悟,離苦得樂。佛教是西元67年,漢朝時正式傳到中國來的。當時中國皇帝正式修建河南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寺院),迎請印度高僧及佛教經典。以後又敕令在全國各地建寺院,推廣佛教。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跟中國的儒家是孔夫子的教育一樣。
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49年,其中他講了一部《父母恩重難報經》。這部不朽的經典,詳細記述了婦女從懷胎一月至十月所經歷的辛苦,胎兒吸收母親精華生長的情況。釋迦牟尼佛以佛眼觀眾生的疾苦,比現在X光透視更清楚。佛闡述父母對兒女的恩德,特別是以母親為例,說出父母對子女的十種深厚恩德:
第一、懷胎守護恩。佛告訴我們,胎兒在母腹中,逐漸長大。使母親有山壓下來的沉重感,若胎兒在母腹中亂踢亂動,使母親有地震風災的感覺。母親心驚肉跳,擔憂腹中的胎兒,沒有心思打扮自己,連梳妝鏡和漂亮的衣服都閒置一邊了。
第二,臨產受苦恩。十月懷胎之苦總算熬過去,一朝分娩,如生重病,血流滿床,疼痛難忍,但是母親還是牽掛祈禱著讓小兒能平安降生。
第三,生子忘憂恩。母親經過一場生死掙扎的痛苦,生出了孩子,而且知道小兒平安無事,她就不以自己的苦為苦,臉上露出了笑容。
第四,咽苦吐甘恩。父母對子女的照顧不捨晝夜,對子女的愛重情深,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只要子女能健康溫飽,父母就感到安慰。
第五,回乾就濕恩。如果直解就是小兒尿床,弄濕被褥(古代還沒有現代的這些尿片紙巾)母親趕緊把孩子移到乾爽之處,自己睡在又濕又冷的地方。引申意思是父母總是把好東西給兒女享用,自己雖然沒吃好,沒睡好,而毫無怨言,只求兒女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長大。
第六,哺乳養育恩。佛說,母親如同大地,父親如同蒼天,子女被父母的愛所覆蓋滋養。即使你長得很醜,父母還是愛你,即使你是殘缺手足的人,父母還是不厭倦地照顧你。父母的養育之恩,在點點滴滴,在日日夜夜。父母的愛是偉大的,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