溈山靈祐(西元七七一─八五三年)
曹溪惠能──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百丈懷海──溈山靈祐
唐潭州大溈山靈祐禪師者,福州長谿人也,姓趙氏,年十五辭親出家,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師剃髮,於杭州龍興寺受戒,究大小乘經律。(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四頁中)
祐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師,執勞每倍於役,冠年剃髮,三年受具戒。時有錢塘上士義賓,授其律科,及入天臺,遇寒山子於途中,乃謂祐卅︰「千山萬水,遇潭即止,獲無價寶,賑卹諸子。」祐順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國清寺,遇異人拾得,申繫前意,信若合符。遂詣泐潭,謁大智(百丈懷海)師,頓了祖意。(以上錄自《宋高僧傳》卷一一,《大正藏》五○.七七七頁中)
二十三,遊江西,參百丈大智禪師,百丈一見,許之入室,遂居參學之首。
一日侍立,百丈問︰「誰?」師卅︰「靈祐。」百丈云︰「汝撥鑪中有火否?」師撥云︰「無火。」百丈躬起深撥得少火,舉以示之云︰「此不是火?」師發悟,禮謝,陳其所解。百丈卅︰「此乃暫時岐路耳,經云︰『欲見佛性,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己物,不從他得。故祖師云︰『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只是無虛妄凡聖等心,本來心法,元自備足,汝今既爾,善自護持。」(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正藏》五一.二六四頁中)
次日,同百丈入山作務,百丈云︰「將得火來麼?」師云︰「將得來。」百丈云︰「在甚處」?師乃拈一枝柴,吹兩吹,度與百丈。百丈云︰「如蟲禦木。」
時,師作典座。(中略)
一日,司馬頭陀自湖南來,謂百丈云︰「頃在湖南尋得一山,名大溈,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識所居之處。」
百丈云︰「老僧住得否?」司馬云︰「非和尚所居。」百丈云︰「何也?」司馬云︰「和尚是骨人,彼是肉山,設居,徒不盈千。」百丈云︰「吾眾中莫有人住得否?」司馬云︰「待歷觀之。」
時,華林覺為第一座,百丈令侍者請至,問云︰「此人如何?」司馬請謦欬一聲,行數步,司馬云︰「不可。」
百丈又令喚師,師時為典座,司馬一見,乃云︰「此正是溈山主人也。」百丈是夜,召師入室,囑云︰「吾化緣在此,溈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後學。」
華林聞之云︰「某甲忝居上首,典座何得住持?」百丈云︰「若能對眾下得一語出格,當與住持。」即指淨瓶問云︰「不得喚作淨瓶,汝喚作什麼?」華林云︰「不可喚作木[木*突]也。」百丈乃問師,師踢倒淨瓶,便出去。百丈笑云︰「第一座輸却山子也。」師遂往焉。
是山峭絕,敻無人煙,猿猱為伍,橡栗充食,經于五七載,絕無來者。師自念言︰「我本住持,為利益於人,既絕往還,自善何濟。」即捨庵而欲他往,行至山口,見蛇、虎、狼、豹,交橫在路,師云︰「汝等諸獸,不用攔吾行路,吾若於此山有緣,汝等各自散去;吾若無緣,汝等不用動,吾從路過,一任汝喫。」言訖,蟲虎四散而去。師乃回庵。未及一載,安上座(同為百丈弟子福州大安禪師,亦名懶安)同數僧,從百丈來,輔佐於師,安云︰「某甲與和尚作典座,待僧至五百眾,乃解務。」
自後,山下居民,稍稍知之,率眾共營梵宇。
連帥李景讓,奏號同慶寺,相國裴公休,嘗咨玄奧。由是,天下禪學輻輳焉。有得法上首,仰山寂禪師,故世稱溈仰宗。(以上錄自《溈山靈祐禪師語錄》,《卍續藏》一一九.八五○頁─八五一頁)
師敷揚宗教凡四十餘年,達者不可勝數,入室弟子四十一人,唐大中七年(西元八五三年),正月九日,盥漱敷坐,怡然而寂,壽八十三,臘六十四。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九,《大正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