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法融(西元五九四─六五七年)
  
  菩提達摩──慧可禪師──僧璨禪師──雙峯道信──牛頭法融
  
  潤州牛頭山法融禪師,姓韋,延陵人。
  
  年十九,翰林墳典,探索將盡,而姿質都雅,偉秀一期,喟然嘆卅︰「儒道俗文,信同糠粃,般若止觀,實可舟航。」遂入茅山,依炅法師,剃除周羅,服勤請道。炅譽動江海,德誘幾神,妙理真筌,無所遺隱。融縱神挹酌,情有所緣。以為慧發亂縱,定開心府,如不凝想,妄慮難摧。乃凝心宴默於空靜林,二十年中,專精匪懈,遂大入妙門,百八總持,樂說無盡。趣言三一,懸河不窮。
  
  貞觀十七年(西元六四三年),於牛頭山幽栖寺北巖下,別立茅茨禪室,日夕思想,無缺寸陰。數年之中,息心之眾百有餘人。初構禪室,四壁未周,弟子道綦、道憑,於中攝念。夜有一獸如羊而入,騰倚揚聲,脚蹴二人,心見其無擾,出庭宛轉而遊。山有石室,深可十步,融於中坐,忽有神蛇長丈餘,目如星火,舉頭揚威,於室口經宿,見融不動,遂去,因居百日。山素多虎,樵蘇絕人,自融入後,往還無阻。(以上錄自《續高僧傳》卷二六,《大正藏》五○.六○三頁下─六○四頁上)
  
  唐貞觀中,四祖遙觀氣象,知彼(牛頭)山有奇異之人,乃躬自尋訪。(中略)別僧云︰「此去山中十里許,有一懶融,見人不起,亦不合掌,莫是道人?」祖遂入山見師,端坐自若,曾無所顧。祖問卅︰「在此作什麼?」師卅︰「觀心。」祖卅︰「觀是何人?心是何物?」師無對,便起作禮。師卅︰「大德高棲何所?」祖卅︰「貧道不決所止,或東或西。」師卅︰「還識道信禪師否?」卅︰「何以問他?」師卅︰「嚮德滋久,冀一禮謁。」卅︰「道信禪師貧道是也。」師卅︰「因何降此?」祖卅︰「特來相訪,莫更有宴息之處否?」師指後面云︰「別有小庵。」遂引祖至庵所,繞庵唯見虎狼之類,祖乃舉兩手,作怖勢。師卅︰「猶有這個在?」祖卅︰「適來見什麼?」師無對。少選,祖脚於師宴坐石上,書一「佛」字,師覩之竦然。祖卅︰「猶有這個在?」師未曉,乃稽首請說真要。
  
  祖卅︰「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師卅︰「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祖卅︰「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師卅︰「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
  
  祖卅︰「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彊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後當有五人達者,紹汝玄化。」
  
  祖付法訖,遂返雙峯終老。師自爾法席大盛。
  
  (以上錄自《景德傳燈錄》卷四,《大正藏》五一.二二七頁上─中)
  
  附錄:心境問答
  
  博陵王問師卅︰「境緣色發時,不言緣色起,云何得知緣,乃欲息其起?」
  
  師答卅︰「境色初發時,色境二性空;本無知緣者,心量與知同;照本發非發,爾時起自息。抱暗生覺緣,心時緣不逐;至如未生前,色心非養育。從空本無念,想受言念生;起法未曾起,豈用佛教令。」
  
  問卅︰「閉目不見色,境慮乃便多;色既不關心,境從何處發?」
  
  師卅︰「閉目不見色,內心動慮多;幻識假成用,起名終不過。知色不關心,心亦不關人;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