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倫理
觀念
家庭倫理的主體是夫婦、親子、兄弟姊妹三者的人際關係,還可延伸至與公婆、岳父母間的互動。在家庭中,一個父親可能也是女婿、兒子,同時還扮演兄弟手 足的角色。不論扮演哪一個角色,在何種立場,就會有相對的身分;而有什麼樣的身分,就要擔負起這個身分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共同來照顧家庭,使家人幸福和 樂。
現代人大多是小家庭,家中成員少,最多是祖孫三代同堂。小家庭最常見的問題是:父母對子女的照顧、關心不足,而子女對父母的孝敬、關心也日漸淡薄。舉 例來講,媒體經常報導某些家世顯赫的公眾人物後代,在父母往生之後,為了遺產爭執不休,甚至鬧上法庭,他們只計較個人利益的爭取,而不去思考家庭的和諧關 係。
此外,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所給予的家庭教育相當有限。在這種情況之下,缺乏家庭教育的孩子,到了外面很可能就成為麻煩的製造者,他們不受管 教、無可理喻,而學校的老師也不敢管,因為一管教,家長就上門理論了。過去我們講一個孩子沒有家教,那是對父母相當嚴厲的指責,可是現在,缺乏家教的孩子 為數不少,甚至有的父母不肯讓老師管教小孩,這是非常大的問題。
·家庭是社會的基石
家庭是一個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擁有健康和樂的家庭,才是一個幸福祥和社會最穩固的基石。家庭的每一個成員,不論輩分,都應該思考如何為自己的家人 奉獻,而不是斤斤計較如何從對方身上獲取什麼。每一個成員,都要克盡本分,不論其他成員如何,我們自己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對長輩要感恩孝敬,對平輩 及晚輩要關心照顧,如此則不論貧富貴賤,家庭必然和樂幸福。
家庭之中的每位成員,大家各盡其分,各自負起責任與義務,對家人付出、奉獻、服務,盡心、盡力、盡責,這是敦倫盡分,也就是家庭倫理。
實踐
·多付出,不計較
家庭倫理,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是因人而異的。
家庭的成員,每個人都各有各的身分,各有各的本分。可是,人有體能的不同,有知能的不同,有技能的不同,和各種先天、後天資源的差異,要千篇一律使得每一種人都盡相同的責任、義務並不恰當,但是各盡本分,卻是人人應有的態度。
所謂盡本分,就是凡事盡心盡力,不管能力差別,都要全力以赴。有句話說:「巧者拙之奴。」聰明且能力強者,往往要比能力平庸者多付出、多擔待一些。家庭也是如此,有的人付出多一些,有的人被服務多一些;如果說要每個人的付出與被服務二者完全相等,那是不多見的。
我曾經看過一對夫婦,家中的大大小小事全由先生負責,太太只管生了孩子當個清閒的少奶奶,其餘什麼都不管;賺錢養家的是先生,接送小孩上下學也是先生。這位先生問我怎麼辦?我說:「你就發慈悲心,替她服務吧,也是為全家人付出。」
·舉行家庭會議
每個人的能力不同、資源不同,要求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義務一律平等不太可能,有時甚至連平衡都有困難。至於與家人之間的責任有所重疊或者模糊的時 候,可經由協商來解決,例如舉行家庭會議來討論。以上述的例子來說,先生最好能夠跟太太好好商量、懇談一下,看看她能夠分擔哪些家事,否則一旦走上離婚之 途,孩子沒了母親,太太也沒有家,而她即使再婚,可能情況還是一樣。
又比如夫妻間對於孩子的管教方法,可能想法不同,方式也不同,該聽誰的呢?這就需要兩人溝通,從中找出一個雙方都認同的適當管教方法,如果是由父母其 中一方,全權負責孩子的管教工作,這也是一種方式。最糟的情況是夫妻雙方意見僵持不下、爭執不休,甚至為了孩子將來成為藝術家還是成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