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你祝福
2010-8-14 14:59:16


  從《心經》談如何安定人心
  
  身而為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權利與義務是並行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只享權利,卻不盡任何義務。然而在今天這個社會,許多人不能掌握權利與義務間的關係,認為只要能夠爭取到的,就應該盡量爭取;如果不爭取,就好像很愚癡,是一種損失,結果造成輕忽責任卻很重視享有權利的錯誤觀念,並且引發種種亂象,以致於人心浮不安;而少數人的心不安定,浮沒有安全感,如果不妥善處理,就會造成整個社會不安定。就像一個金魚缸裡的魚原本彼此和諧相處,如果來了一條鬥魚,其他金魚就會遭殃,不得安寧。
  
  如果從佛法的觀點來看,享權利而不盡義務是違背因果原理的,如同沒有種而想吃,沒有種豆而想吃豆,這是不合理的。常言:「種得,種豆得豆。」但是種,一定可以得嗎?種豆,一定可以得豆嗎?如果在肥沃的土地上種,恰好風調雨順,季節到了,自然可以採收到許多甜美的果;但是如果運氣不好,播種之後遇到狂風豪雨,氣候異常,收成勢必受影響。所以,佛法不但強調有果必有因,而且在因果的關係之中,還要加上因緣,因緣若是恰到好處,便會得到好的結果;因緣不具足,即使有好的因,也不一定會得到好的果。
  
  然而因緣錯綜複雜不可思議,面對無法預知的因緣,要有「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心理。努力耕耘,便會有收穫的希望;不耕耘,即使得到收穫,也是非分之財、橫財,不應妄取。而耕耘若有任何收穫,應該要對成就這因果、因緣的一切人、事心存感謝。可惜社會上有許多人的因果、因緣觀念不明,權利、義務不清楚,自私自利的結果,反而為自己帶來困擾,也為他人帶來災害。自私的行為,表面上看起來是佔了便宜,事實上是最吃虧的;不自私的人,看似吃虧,其實才是真正的利他又利己。
  
  (一)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為了安定人心,應當先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心經》中指出佛教的人生觀包括以下三點:
  
  1.三世因果,還願受報
  
  有一次達賴喇嘛在演講中談到生命的現象,有人問:「為什麼有的人造了惡業,沒有受到報應;反而是造了善業的人,沒有得到好報?」達賴喇嘛回答說:「這是因為你們不相信有過去和未來,如果你們相信有三世因果的話,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就不會覺得忿忿不平了!」其實,這就是佛教的三世因果觀念。
  
  人除了接受果報外,從三世的因果觀來看生命的目的,還包括許願及還願。所以我們應該在這一生中不斷的努力,不管現在過得如意也好,不如意也好,都要一邊受報、一邊還願,不斷的努力、再努力。
  
  2.四大假合,歡喜自在
  
  《心經》亦指出,我們的生命是由五個項目構成,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屬於物質的,一類是屬於精神的、心理的。物質部分是指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構成的。在出生之前是沒有的,父母生下我們之後才具備了;而這個色身,不是固定不變的,是從胚胎漸漸形成一個人,因為身體會不斷、不斷在變化,所以我們說這個身體是四大假合,是無常變化的。
  
  除了色身等物質現象,舉凡世間諸事,都離不開無常的變化,生與滅、得與失都是相對的,因為有得、有失、有生、有滅,生命才得以不斷地成長。所以,我們要善加運用寶貴的生命,不管是來受果報也好,或是還願也好,應該歡歡喜喜地過,自自然然地面對,如此便能把生死看透。
  
  3.五蘊皆空,奉獻利他
  
  《心經》所說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其中第一蘊包括色身,後面的四蘊是精神體;用佛法的智慧來看,五蘊並不是實有的東西,只因為眾生太在乎自我,自私自利,所以有了五蘊的生命,而造種種的惡業。
  
  可是菩薩知道由五蘊形成的生命,不管精神的也好、物質的也好,都不是永遠不變的,念念都在生滅、念念都在變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