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淨土」是什麼?
  
  法鼓山所提倡的人間淨土,不是空中樓閣似的幻景和夢想,那是能夠在每一個人的現實生活中體驗得到的事實。
  
  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不是要把信仰中的十方佛國淨土,搬到地球世界上來;也不是要把《阿彌陀經》、《藥師經》、《阿閦佛國經》、《彌勒下生經》等所說 的淨土,景象以及《起世因本經》所說的北洲建設,展現在今天的地球世界,而是用佛法的觀念,來淨化人心,用佛教徒的生活芳範淨化社會,通過思想的淨化、生 活的淨化、心靈的淨化,以聚沙成塔,水滴石穿的逐步努力,來完成社會環境的淨化和自然環境的淨化。
  
  因此,我在許多場合,都強調:只要你的一念心淨,此一念間,你便在淨土;一天之中若能有十念、百念、千念的心靈清淨,你便於此十念、百念、千念之間, 體驗到淨土。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只要有一人的一念心清淨,就有一人見到了一念的淨土,若有志同道合的十人、百人、千人,願意體驗一念清淨,就有十人、百 人、千人見到了一念的淨土。此在宋初永明延壽禪師(西元九○四—九七五年)的《宗鏡錄》內,常常說到:「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的觀點;到了明 末,蕅益智旭大師(西元一五九九—一六五五年)在其《靈峰宗論》內,也有多處引用了這兩句話。
  
  到了近代,太虛大師主張人生佛教,倡導人間淨土;先師東初老人繼此思想而創辦《人生》雜誌,鼓吹人生佛教;現在的印順長老主張「佛在人間」,是依據 《增一阿含經》所說:「諸佛皆出人間。」我是跟隨古聖先賢,提倡人間淨土,除了用種種方式表達建設人間淨土的實質性,也曾以專題演講闡釋建設人間淨土工作 的必要性。例如拙作《禪與悟》、《禪的世界》所收的兩稿,《人生》雜誌一四一期為印順導師九秩嵩壽座談會做的專輯,以及《法鼓雜誌》八二期刊載我在法鼓山 奠基典禮上的講辭〈人間淨土法鼓山〉等,多少已經表達了法鼓山所提倡的人間淨土,便是人間佛教的全面推動與普遍落實。
  
  我們從佛教的原始聖典中,例如四種阿含經及諸部律藏,所見的釋迦牟尼佛,是非常人性化的聖人,佛的言教身教,都是為了淨化人心及淨化社會的目的,教導 人們如何生活得清淨、精進、簡樸、平安。例如《阿含經》揭示的主要內容,就是善、信、戒、定、慧的五種增上,鼓勵大家,即使是俗人,至少當具備善、信及五 戒(不殺生乃至不飲酒),加上定及慧,便能得解脫,如果世間人類,都能接受佛的勸告,縱然不能人人解脫,人與人之間,也不會有戰爭殺戮、爾虞我詐、恐怖邪 惡等的行為了,那樣的世界,不就是人間的淨土了嗎?諸部律典的對象,也都是為了人類行為的淨化而作的規定,是跟《阿含經》彼此呼應的。
  
  在大乘經典之中,也處處提示,只要人的心念淨化,行為淨化,便可體驗到這個世界,就是佛國淨土。《華嚴經》開頭就說:「一時佛在摩竭提國寂滅道場,始成正覺,其地金剛,具足嚴淨。」也就是說,佛初成佛,他所住的這世界,對佛而言,便是淨土。
  
  《法華經‧方便品》說:「諸佛出於五濁惡世」的現實世界,以方便力,度此五濁惡世的人類眾生「令入於佛道」,乃至教導:「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 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這就是說,縱然是一個妄想雜念很重的凡夫,如能進入佛教的道場,乃至只稱一句「南無佛」,他的這一念心,便與佛道相同,也同處於 佛國。
  
  在《維摩經》的〈佛國品〉說:「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又說:「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此處所說 的「佛慧」,性質與《阿含經》所示的慧增上的性質相同,在大小乘的諸聖典中,以戒定慧的三無漏學為基礎,八正道、六度、三解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