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環保手冊
2010-8-13 21:58:42
緣起
中國向來有「禮儀之邦」之稱,在中國人的觀念中,「禮」可以發揮人性和培育人格,如果沒有了禮,我們就成了野蠻民族,和動物沒有什麼不同。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應該是非常懂得禮儀的民族;但是近百年來,很多人卻認為中國的東西都是保守的、落伍的,連帶地使我們的社會大眾,忽略了禮儀的涵義,及其實質的功能,僅僅是虛有其表、徒有其名,或流於一種風俗習慣。因此,若想淨化人心、淨化社會,必須先從淨化禮儀開始。
法鼓山所推動的心靈環保,也是禮儀環保的一環;因為禮儀,必須是誠於內而形於外的行為,否則所謂的禮儀也只不過是虛假的形式。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上,常常有許多大型的典禮活動,只重排場,缺乏陶冶人格的功能,也無法達到淨化人心的目的,反而造成人心的腐化。有鑑於此,法鼓山才提出了「禮儀環保」系列活動的構想,同時印製各項禮儀環保手冊,推廣日常生活禮貌,改善不切實際的禮儀,俾使社會大眾能有所依循,將心靈環保的理念真正落實在現實生活之中,而朝「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目標努力。
一、我們環保的目標—推動全面社會的淨化
法鼓山多年來以佛陀慈悲和智慧的本懷,不斷地呼籲社會大眾,共同來關懷大眾的社會,更以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生態保護等實際的行動,來淨化我們的社會。
「心靈環保」,便是人心的淨化,由人心的淨化,推展到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的淨化,始能落實、普遍、持久。所謂「心靈環保」,是一個新名詞,其實,佛教很早就主張,要使我們的煩惱心,淨化成為慈悲心和智慧心。
人心的淨化,必須放下自私自利,確信利人便是利己的道理。這種觀念,正是我們現在的社會,以及永遠的人間所需要的。如果人人都能不為私利,而為利他的話,我們的世界當然不會有罪惡及紛爭了。
利他行並不等於做爛好人。必須智慧與慈悲兼顧,方能使我們的世界真正的淨化。「禮儀環保」,便是為了保護人間社會環境的祥和及安寧,包括對於家族的倫理、社會的倫理,乃至於職業及政治倫理的提倡與維護。「社會」,是人與人的結合;「倫理」,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尊卑、高下、長幼、先後等的軌範。
不過,假相的倫理,往往是單向的要求另一方要盡什麼責任;真正的倫理是雙向的,而且是要求自己盡分盡責,這也正是佛教的觀點。
人和人之間的倫理關係,應該是站在自己的立場,盡自己的本分,恰到好處的盡到自己的責任。比如說,一個母親可能同時也是一個太太,同時又是一個女兒、媳婦、婆婆、學生、老師或老闆、職員等等;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合,具有不同的身分。能在不同的場合以不同的身分,恰如其分的盡到應盡的責任義務,便是實現了人間應有的倫理關係。
千萬不要只站在自己的立場和以自己的身分,去要求別人。譬如一個做母親的,只知要求子女應如何,或做太太的,只知要求先生應如何,而不知要反求諸己,這樣會帶來不安、困擾和不平。如果每個人都能自我要求,盡自己的倫理責任,那麼光明的世界就在我們的面前,因為盡責任就是放光發熱,互送溫暖的力量。
「生活環保」及「自然生態保護」,便是生態資源的保護以及物質資源的保存。
所謂生態保護,包括對於所有野生動物以及植物的保護。要將所有動、植物生存的環境,都看作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沒有這些動、植物,人類也無法單獨生存。這些共同生活的生物環境,都有它自動、自然、相互之間的調整作用,如果人為加以破壞,使自然的生態環境失去平衡,也會為人類帶來災難。
物質資源的保存也很重要,我們對於物質資源的浪費,很快便會帶來災難;譬如,對石油及水資源的浪費,石油及水,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