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七
爾時上行風中,餘三風行動之理,依火界風故,餘三風,為白色紅光、黃色紅光、綠色紅光,如彩虹而生。以是等住等三風,從左鼻孔等行時,亦當了知各以一風為主,餘三風為伴,隨彼中而轉。故說上行風於右鼻孔行,等住於左行,命下二風,平等行者,是約為主而行。若為伴行,則不決定。右鼻孔中,上行風為主,四依怙風行時,先行二百二十五次,謂白衣母風。次行爾許三次,如其次第,謂度母、佛眼、摩摩雞風。一一佛母風中,復各有四依怙風。如是左鼻孔中,等住風為主,四依怙風行時,先從度母風起。平等行中,以持命風為主行時,先從摩摩雞風起。下遣風為主行時,先從佛眼風起等,亦當了知。授記密意續云:「白衣等如次,上斜、及直下,是火風地水,各各曼荼羅。」謂白衣母風上行,度母風斜行,佛眼風直行,摩摩雞風下行。又說此四,如其次第,即火界乃至地界之四曼荼羅。如是上行等風一一為主,各有四風隨轉。每一聚中分為四佛母之四風,非同時行。一一佛母風中,分為四依怙之四風,則同時行。諸佛母風唯漸次行。同時行者,亦唯四依怙風。故黑三昧耶金剛,說一風於中央,餘四風於四面,五風同時行者,非是善說。即四風同時行者,亦非各別分離,是如一彩虹而行。如具妃論師所許,極為善哉。以是餘派所說,小五界風,於中央及四面,同時行者,亦與此不同。故說於上等處行者,亦是漸次,非同時也。如卡師譯為「上側及等下」,於九百次風,說為四佛母風時,謂火界白衣母風,於鼻孔上面行。風界度母風,於鼻孔側面行。地界佛眼風左右同時於鼻孔中央行。水界摩摩雞風於鼻孔下面行。此與吉祥持論師,說每一轉風,分四界風,謂地界風於中央行,風界風於兩側行,極相符合。桑補札中,說旁面行。諸餘經中多說斜行。義即側行。直行與等行之義,即於中央行也。言於兩側行者,乃漸次行。續言「五風於上行」時,說周遍風亦於上鼻孔出者,意如下文所說,臨命終時而出。彼風,除命終時行動外,現在不行。拉彌、阿朗迦迦拉峽、及藏地諸師,多如是許。十一音論師,則說,現在,何曼荼羅出時即隨彼出。臨命終時,乃自為主而出。教授穗論說:每日中,破魔脈中所行諸風,是壽盡風。名周遍風。雖有此三說,然周遍一切支節之周遍風,於鼻孔中行不行動之理,初說為善。故有多人,雖能收攝於鼻孔中出入之風,而不能收周遍諸風。然彼諸風皆須收攝,故桑補札說,修瓶相風,能攝二十四處諸風之義,即如教授穗論所說,收攝周遍諸風也。
寅二、釋五支分風
攝行論說,五支分風,住眼等五根。金剛鬘續云:「月分、與光明、承事、垂擺、肝,是為五脈名。五脈所行風,龍、龜及蜥蜴,天授與勝弓。」此說是月分等五脈中所行。又前續云:「心中安樂法,謂佛日光明,所取能取色,復分十二光。光增、光、威母、明、然、光熾然,依於眼等處,能取外色等。光、光母、明母、明嚴、明光、日,外色等行相,此六許為光。」此說從心間所出之風,依止六根能動六身之能取六風,與能顯色等之所取六風。故知彼諸脈,皆是安住心間之脈。與說心中三輪等脈,名降五境脈。是否一義,應當觀察。五支分風,多屬持命風之支分,故此等起滅二主要處,即是心間。燈明論云:「五熾然者,即現起等五種光明。」又云:「言火燄猛烈者,謂五光明為體。」又云:「常無間斷如水車輪,晝夜旋轉,故名為輪。金剛,謂五色。」故五支分風,亦各以五種光明為體。晝夜恆從根門出入。其顯色者,廓譯師說:行風紅色,善行藍色,正行黃色,極行白色,決行行綠色。第五風住於身根之理,謂隨彼根遍處而住。
寅三、釋二風共義。
攝行論說,十風為出入息。雖說胎中成就十風。然說未生以來不能呼吸。故是降生已後乃有。五根本風出入,如前已說。五支分風,有與鼻孔所行風平等俱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