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卷五
辛二、次第決定。
五次第論,說二次第如梯級者,圓滿次第之五次第亦爾。彼說要安住金剛念誦,乃得緣心。要以實際光明,淨治幻身。從彼定起,乃得不二雙運。以是亦可知,要安住緣心,乃得幻身故。此亦即說,要依前前乃生後後之次第。五次第論未詳說者,攝行論廣說,謂佛乘意樂二種發心。粗分,一念天瑜伽;細分,分別瑜伽。從身遠離乃至雙運,學前前已乃學後後,是順次第。又說,從身遠離,若無前者,後者不生,是逆次第。是故當許次第決定。除如是略說外,本釋諸續與五父子論中,皆未明說次第如是決定之因相也。迦濕彌羅拉彌論師說:先須清淨凡常身故,從初加行,乃至百部身遠離,說生起次第。次為清淨語故,說語遠離。次為清淨凡常心故,說心遠離。次為滿足夙願果利,及為遠離如大自在教之斷邊,又為經劫利益眾生,并為遠離如聲聞菩提之滅諦,故說幻身。若愛著彼即有所緣,為淨治彼故說光明。為遠離光明斷邊,故說雙運。西藏先賢,說如琵琶,若未善治其身,必不能發妙音。如是乃至未以身金剛三摩地,遠離凡常身,必不能生語遠離。異此則生。乃至未調心所乘風如野馬者,必不能調如人之心。以語遠離調治風已,乃生心遠離。若未了知心遠離位,一切粗法,唯自心者,則必不知細法如幻。或心遠離位,若無自證樂三摩地者,必不能生幻身。以幻身,唯從彼成故。譬如心未了知瓶者,則必不知彼法無常。如是若有法幻身未到究竟,必不能證以二靜慮滅彼之光明。若先未得無相光明,必不能證顯空無別之雙運。如心了知鏡中影像顯空無別,必先了知影像無本質性。瑪派有云:前二與拉彌相同。為顯身語,歸心攝故,說心遠離。為離彼實執,故說幻身。為離執唯幻,故說光明。為離斷邊,故說雙運。
其中初派意說:三種遠離,能淨三業罪垢。此復從粗漸離,故彼三次第決定。心遠離中容有斷邊,為離彼故當修幻身。於此復有常執所緣,為離此故宣說光明。其中復有斷邊,為離彼故宣說雙運。此未說明三遠離中,由前者引生後者之不共規。為離斷邊所說諸道引生常見。斷彼諸道復生斷見。如象沐喻。故非正道。攝行論云:「由離世俗諦智故,不能證得真勝義諦。」此說證光明者,須先證得幻身。故當就證光明者,先須引生幻身之品,說明其因相。豈是,為離幻執須入光明而說明其因相耶?其心遠離幻身、光明、雙運等次第之因相,亦應如是說。若作餘說,未見心要。又言,為了知身語歸心攝故,說心遠離者,是未細察心遠離所緣行相如何生起之過失。攝行論說:「如實了知心真實義,當修幻身。」故非有心遠離位未能斷除之實執猶預,要待幻身方斷除者。以說修生起次第時,亦須善解空性義故。
中派宣說,要由語遠離風自在之力,乃引心遠離。要以心遠離,作為修幻身之基本。須將幻身以二靜慮入光明已,乃證光明。修雙運之一分,須先證光明。此諸因相,極為善說。前二遠離次第之因相,說琵琶喻者,法喻相同之理,尚須成立,故猶嫌不足。自宗次第決定之理,後成立數量決定時當說。
辛三、數量決定。分二。壬一、正義。壬二、此道攝餘道之理。今初
攝行論中,如前說漸次學道之理已,說得雙運以後,更無新學之道次第。五次第論亦云:「安住雙運定,後都無所學。」謂彼諸道次第中無所不攝。及須學彼等。由不須學彼所不攝之餘道,故遮數多。若無彼等,即不能成。亦遣數少。故許數量決定。雖然如是,但二種續與聖父子,皆未明說數量決定之理也。此中拉彌師說,由三遠離,能遠離清淨身語意三業。由光明,能速離清淨世俗勝義諦。由雙運,能得二諦一味金剛持。此後別無所學,故不須六次第。唯以前所說,乃能成辦所欲求義,故亦非四次第。故五次第數量決定。福緣稱說:初三如前。清淨三業,為利有情,故自加持。以光明故離彼耽著。以雙運故,離彼斷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