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分二,共及不共。共慧者,謂得止觀雙運之觀三摩地。不共慧者,謂得圓滿次第之殊勝三摩地。
乙三  作聖教事業分二: 丙一  於印度所作, 丙二  於西藏所作。  今初。
尊者於金剛座大菩提宮曾經三次折服外道惡見。護持聖教,即於自部上下內道聖法,剔除不明了者,錯誤者,以及可疑等惡垢,故一切部,均無偏見,奉為頂嚴。
丙二  於西藏所作。
尊者因譯師精進獅子及戒勝二大德前往印度多次迎請,經大努力,故允來藏。又因菩提光之迎請,而往上阿里,因啟請樹立聖教故,故攝一切經咒扼要,引導修行次第,而造菩提道燈論,依此種種受持之門,廣大聖教。且卓錫阿里三年,聶塘九年,衛藏等地五年中,統為具根性無餘開示經咒教授,正法衰落者,重新樹立,有少許者,令作增長,有錯誤者,予以更正。務於聖教法離垢清淨。又造論者,光顯佛意復具三種圓滿因素,(一)善巧五明處,(二)所受持扼要教授應從正等正覺佛無間所傳承。(三)要親見本尊面賜法要,如是具足以上一因,雖可造論,如具三因,則成甚奇希有圓滿法要。尊者則三種因素均具焉。此中所謂本尊隨持者,如讚云:具德喜金剛,建立誓願王,勇世間自在,覺窩救度母,親見得開示,夢中或現住,甚深及廣大,常聞聽正法。其中上師傳承有共及不共傳承二,共謂波羅密多,不共謂陀羅尼。初又有見傳承及加行傳承二:行傳承又分從慈氏所傳及從文殊所傳共稱三傳承。陀羅尼亦分五軌傳承,宗派傳承,加持傳承,教授傳承等等甚多。關於正聽法之上師,如讚云:正依止上師,寂靜及金洲,覺賢吉祥智,成就者極多。遠傳承龍樹,一脈相傳來,甚深廣大教,尊者咸具足。此中正依止証得成就之上師,統稱十二,其他尚有甚多,是故尊者能於佛說密意善能抉擇。尊者并於克什米爾尼泊爾西藏等地,極多不可思議弟子,在印度境,有大班赤達比第巴,當阿噶拉麻地,中觀獅子,地藏,蜜親五人,功德相埒尊者。在阿里有大譯師寶賢,菩提光尊者,那羅巴譯師。在後藏者有:噶格巴,古孔巴,藏南有:穗勝座,護善,在康地有:大瑜伽者,棍巴瓦,慧金剛,確達登巴,前藏有:庫,奪,宗三人,而於尊者聖教事業護持傳承不斷者,則為救度母授記宗登巴勝生是也。以上謹為略說造論者功德,若欲廣知,可閱本傳。
甲二  為對教授生起恭敬故,說法之殊勝。
總說法者,是指菩提道燈論。尊者造論雖多,而根本最圓滿者,應是道燈。因(一)攝經咒二種扼要,(二)所宣正法圓滿,(三)以調心次第為主要,易於受持。尤其於二大車之道軌,於二大善巧上師教授,能作莊嚴,故勝其他法門。又分四科:
此中分四:乙一  證得與一切聖教無違, 乙二  顯示一切佛語教授,  乙三  為易獲得佛語密意, 乙四  甚大罪行自行消滅。 今初
乙一  證得與一切聖教無違。
如慈氏云:如其所有一切佛語教授,了解此中是一補特伽羅成佛廣大之道,此復隨其所應,有許道之主要,有許道之支分,因諸菩薩所欲求事,是成世間義利,所調伏者有三種種姓,須學彼等各各之道,故說三乘道者,是菩薩所許能成義利之方便。應知大乘道有共及不共二種,共者,諸劣乘法所說,具有唯希自寂滅心。不共乘者,謂除共乘外,不共乘等。復次圓滿正等正覺佛者,非盡少分過失類,圓滿少分功德類,是盡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能成辦此所有大乘能遮止無邊過失,生起無邊功德,故大乘道必攝一切他乘所有斷証功德。是故一切佛語,皆攝入成佛大乘道之支分中。僅盡過失品,不圓滿功德品,佛語無故,凡是大乘者,無不成故。若作是念,波羅密多乘雖是如此,金剛乘則非如此,亦不應理,雖金剛乘與般若乘,施等無量差別法門學處不同,但加行發心之依止身,亦與行六度之依止身同,故不相違。金剛頂經云,縱為活命故,不捨菩提心。又說:六波羅密多,畢竟不應捨。其他密乘經論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