謂厭離世間者,其厭而離之者將謂厭此有情世間歟?抑器世間歟?憤世嫉俗離群索處,深山大澤適其所適,此世人之所謂厭世主義,其所厭而離者當為上述之有情世間,佛法無是也。以佛法言:則有情世間中無量無邊眾生,依佛慈悲,誓願救之度之利之樂之,雖在惡趣不辭應身而為化導,何得厭而離之!如謂所厭離者,係此夢幻擾濁障礙束縛之器世間耶?則學佛者初步之修證,可有是義,即謂佛法係「厭世的」亦無不可。
其次超出世間者,其所超而出者器世間歟?抑有情世間歟?吾聞之猿伸鶴屈煉丹升汞以求白日飛昇者,即世所謂出世也,是其意將欲超出此與人共處之地球而上居天國,或求比於列星;則所出者當為器世間,佛法中亦無是也。蓋器世間如幻不實已如上述,假使眾生惑業斷盡,則山河大地當下皆空,更何超出之可言!故佛法中所言出世者:謂斷煩惱、離妄業、去障礙、了生死,以超出此迷妄之有情世間,而為化度眾生之基礎。故以有情世間而論,則亦未嘗不可謂佛法係「出世的」者也。
第二節  隨順世間的  救護世間的
此二語亦係世人評判佛法之言,已不似第一節所云之膚淺簡陋矣。隨順救護云者:表佛法與人相近,且慈悲願護,未嘗遠離世間。蓋已窺及大乘之道用。特其所見尚屬一偏,而未見佛法之完全系統,故進而至於第三節所云。
第三節  由超出世間而救護世間的
此節所云見理較深,為說亦漸圓滿,蓋超出世間乃不自墮於世法之中而後可以言救護世間,理有固然:譬如有人與人同溺於海,是人雖有救人之心,則必先求足踏實地或置身舟中而後可,由超世而救世亦猶此義。雖然,超出世間者小乘自了之目的,救護世間者大乘究竟之方便也,不可不辨。
第四節  擇滅惡世以創造美善的世間
惡劣的世間即器世間與有情世間,美(清淨)善(安樂)的世間表解於下:
              ┌六道眾生→1        1、凡聖同居淨土
              │阿 羅 漢→1 2
美善的正覺世間┤辟 支 佛→1 2      2、方便有餘淨土
              │菩    薩→1 2 3
              └佛      →1 2 3    3、實報莊嚴淨土
凡聖同居淨土者,在此即指娑婆世界,本為九地有情之所居,而聖亦應身化導於其間,故稱同居。然凡之與聖,境界不同受用不同。九地有情,亦隨心所現隨業所受而各各不同。譬如人見水為水而有種種障礙,魚則無之。魚居水中一如人居空氣中。其餘翼而飛、足而走、身而緣、幽而潛,莫不皆由隨業受報,其理易明。方便有餘淨土,為阿羅漢及辟支佛二乘之所居,而有菩薩與佛應化於其間使之回小向大。阿羅漢即聲聞,辟支佛即緣覺,此淨土非六凡所能到。實報莊嚴淨土,此由菩薩福慧雙修莊嚴而成,而佛則應化其間使登等覺。故此淨土,更非二乘所能到矣。
本表所列,凡聖同居淨土可稱世間,此外、本是出過三界之清淨法界,非可與世間相提並論。今欲隨順世人言說故稱之曰正覺世間。至證佛果則為常寂光淨土,即身即土無復情器之礙,更不可與世間並作一談。故不列。
惡劣美善之義如此,擇滅創造將如何?曰:欲解此問題,須先知情器世間之結成由於眾生之業力,而眾生之業力則由於心之所起。是故擇滅創造云者,亦曰選擇滅除此眾生心現之業力結合而成之惡劣世間,而創造美善的正覺世間耳。然此惡劣世間與美善世間,非實有二個世間可以擇滅可以創造,又非棄置此惡劣世間而另創造一美善世間。當知世間美惡之分皆由心之染淨而別。且自真性觀之,本來平等、本來清淨、無有差別、具足美善毫無惡劣之可言。然以無始無明住地之力,迷惑熏習昏昧搖動而現種種色色之情與器;然本來雖迷而美善性之真如自在圓融周遍,未嘗或失。故今之擇滅,即擇滅其無始無明住地而顯其真如心耳,今之創造,即將其本來具有之美善性顯發而充實之耳。唯此一心實無有二,故曰世間美惡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七葉佛教書舍-數位時代的佛教經典結集地_電子佛教圖書館_淨土宗、禪宗書籍
Powered by iwms